李毅安忍不住感慨道:
“蘇聯的好像更小一些。”
他的話讓海蒂一愣,驚訝道:
“蘇聯也有行動電話?”
這顯然有些出乎她的意料,畢竟,原本她還以為自己的發明才是“世界第一”呢。沒想到居然被俄國人領了先。
“嗯。”
點了點頭,李毅安說道:
“他們也有類似的產品,而且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研製成功了。”
幾年前,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行動電話。次年年,他已對自己的行動電話做了進一步改進。裝置重量從3公斤減輕至500克!這還是含電池重量,外形精簡至兩個香菸盒大小,可向城市裡的任何地方進行撥打,可接通任意一個固定電話。到後來這種行動電話已能夠在200公里範圍內有效工作。
不過,然並卵,雖然行動電話是蘇聯先發明的,但是因為這並不在計劃之中,所以沒有得到發展。因為科研和政府主導的推廣是兩套系統,後者掌控一切資源,能直接決定某種產品能否問世和推廣。在另一個世界,有人統計,八零年代,蘇聯的科學院曾推出過1400項科研成果,而最終被採用的只有430項。
感慨著蘇聯在這一領域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結果時,李毅安聽到海蒂嘆道:
“原來俄國人才是最先發明的行動電話啊。”
“這倒也不是,他們的行動電話不同於普通的電話。”
當然不普通了,200公里的通訊範圍……這已經不是行動電話了,差不多是移動電臺!
與蜂窩通訊工多建基站,讓手機選擇就近的基站,接收訊號併傳送給中央的思路不同。蘇聯行動電話的思路比較的力大磚飛,它透過增強手機本身的通訊能力,讓它去找一根位於莫斯科中心的一根天線,由負責中央天線的人進行手動交換,來與城內的其他電話進行無線通訊。
李毅安稍微解釋了一下兩者的區別,然後說道:
“所以,我們的技術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總之,我們目前的路徑才是正確。”
蘇聯的技術路徑,有時候是另闢蹊徑,但沒有經過驗證的道路,誰敢說它對呢? 公司還是堅定不移的走驗證過的道路吧,至於蘇聯的ЛК1型行動電話,就讓蘇聯自己去發展吧,也許受公司的行動電話的刺激,蘇聯會繼續發展行動電話也不一定。
其實,這就是歷史開的一個最大的玩笑。
在歷史上,蘇聯在很多領域都有相應的創新,但是受限於體制,計劃之外的發明創新得不到支援,除非這一領域內西方有同類產品,否則,是不會受到官方支援的。
而這也決定了蘇聯的技術路徑,基本上就是——跟在美國屁股後面學習,美國人搞什麼,他們搞什麼。
問題是在於蘇聯在幾年前就搞出了行動電話,而美國摩托羅拉要等到七零年代才推出同類產品。
雖然領先了十幾年,卻因為沒摸到石頭,所以蘇聯選擇了放棄。
“它用的是什麼電池?”
海蒂回答道:
“鎘鎳電池,在幾款可充電電池中,它的效能最好,所以我們選擇了它。不過,它只能通話10分鐘左右。”
1.2公斤的重量,10分鐘的通話時間,對於習慣了另一個世界動輒幾十、幾百個小時通話時間的李毅安來說,他自然不知道應該如何形容這個通話時間。
可即便是如此,鎘鎳電池是早期可充電電池中效能最出色,也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充電電池。但那是對其它國家,在公司,還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