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程鵬安的介紹,李毅安將目光投向了窗外,此時,他的心思倒不是在伊拉克方面,而是在海軍研究所。
“無非就是一些老舊的M1步槍、M1卡賓槍而已,讓王家軍隊拿它們對抗卡西姆部隊手裡的AK47根本就是犯罪,五角大樓的那些美國將軍,根本就不知道戰爭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M14已經落後時代了!”
吐槽之餘,李毅安也知道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如此,只有受了教訓之後,才會幡然醒悟,只有等到美軍在越南吃過虧之後,他們才會意識時代變了。
“時代變了……”
聽著閣下突然的感慨,程鵬安雖然有些疑惑,但仍然贊同道:
“是啊,時代變了!”
時代是從什麼時候發生的變化?
沒有人知道,但是對於海軍技術研究所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推開的時代大門。
“……在閣下的建議下,我們在四年前贊助了太平大學應用物理試驗室,進行一項研製,合主要目標是以實驗證明利用地形剖面的特徵實現位置定位,然後修正慣導系統的可能性。五九年空軍航空電子裝置實驗室,開始用小型鐳射測距裝置取代雷達高度表進行了若干次飛行試驗,看看能否提高位置精度……”
在海軍研究所內,李毅安聽取著研究人員的報告時,他的目光投向遠處的發射架,它的結構與美軍的MK13單臂傾斜式發射系統類似,但卻是南洋防務部門單獨研製的,它是一款多用途發射架不僅可以發射天箭2防空導彈,還可以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在未來它還將融合反艦導彈,
不過,現在發射架下懸掛的是一枚長達5米多導彈。
“兩年前,我們在導彈靶場用改裝的BQM34A“火蜂”無人機成功地作了巡航導彈地形匹配製導系統的飛行試驗。用了4架火蜂來作巡航導彈制導系統試驗,改裝了3架,第4架作為備份。在不同風速下作一系列試驗,發現在風速影響對低空飛行的制導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另外還在高低變化的不同地形下驗證制導系統精度。
試驗時,“火蜂”由地面起飛,用降落傘回收。初次飛了30多分鐘,以後作了幾十次試驗。為躲避雷達探測,須超低空飛行,海射巡航導彈要求在30米以下的高度飛行。試驗證明圓公算偏差在160米以下。
在“火蜂”上試驗的制導系統採用了很多標準件。導彈以雷達高度表保障貼地飛行,在航線上以地形匹配系統於特定點上精確地校正導彈的位置。以實時測得的資料與存貯在計算機中的資料進行比較匹配的。”
在技術人員介紹時,李毅安翻看著手中的報告,相比的遠處的發射架上的導彈,報告中的照片更直觀一些,它的外形看起來極其熟悉——一個圓柱,典型的戰斧式導彈的外形。
這就是“戰斧”!
南洋的戰斧,儘管它並沒有GPS衛星定位系統,但是透過地形匹配製導系統以及慣性制導系統,它仍然被製造了出來。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可以視為戰斧導彈的原始型號,或者說“戰斧斯基”版……其實,哪怕是斯基版,也比不上的,畢竟,它的效能縮水很厲害。
因為沒有合適的小型渦扇發動機,它只能使用小型渦噴發動機,這導致它的射程僅僅只有870公里。
而它採用慣導加地形匹配製導,雖然相比這個時代的導彈,它的命中精度很高,但是圓機率誤差遠遠不及戰斧或者“戰斧斯基”。
“它的命中精度是多少?”
“50米!”
一旁的研究人員在回答時,臉上帶著難以掩飾的得意,他們有足夠的理由驕傲,畢竟,就目前來說,這是全世界命中精度最高的導彈了!
“它可以攜帶500公斤的戰鬥部,準確的擊中800公里外的一棟大樓!”
在研究人員的講解中,李毅安點了點頭,說道:
“那就發射吧!”
伴隨著口令的下達,發射架上的那枚巡航導彈,在固體助推器的推動下,飛上了天空,看著拖拽著尾焰煙霧的巡航導彈,這一瞬間,李毅安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
時代已經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