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只是鼠目寸光而已,人多或許是導致貧窮,但事事無絕對的,畢竟現代社會並不是農業社會。
人口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富貴的資源,只要提高其生產力,將剩餘的人口轉向工業領域、服務領域,他們所創造的財富是將是超出人們想象的。
可他們卻偏偏誇大其詞,把所有的一切問題都歸罪於人口。”
其實,和有些所謂的學者一樣,李毅安對“嬰兒潮”從來就不曾擔心過,畢竟,在另一個世界有著鮮明的證明。
就像美國戰後的“嬰兒潮”就推動了美國的經濟發展,隨著嬰兒潮人口的成長,美國的經濟步入了令人眩目的成長期。六九年之後,美國這一代“嬰兒潮”逐漸進入25歲以上的年齡段,美國住房需求急劇增長,引發了美國二戰之後的第一次房地產繁榮。
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玩具、卡通、流行音樂的成長;等到了七八十年代,步入結婚活躍期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房地產、汽車業的成長;20世紀八九零年代,步入消費黃金期的嬰兒潮人口又帶動了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成長。在這期間,“嬰兒潮人口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路和運動休閒工具的需求。
到了九零年代中期之後,美國最早的“嬰兒潮”的下一代都已經開始進入購房年齡段。而“嬰兒潮”一代自身則開始進入中年期,富裕者開始追求更高檔住宅的消費。
而“嬰兒潮一代”退休期但是從2006年開始,美國隨即開始漸漸衰落了。因為從四六年出生的嬰兒潮一代,開始慢慢步入退休期。大量美國人開始退休,退休的美國人大量拋售股票、基金等高風險投資,拋售在城市中的房產搬到鄉間居住。
美國經濟從此開始進入衰退期,這個衰退期會持續多少年,李毅安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因為沒有第二波、第三波嬰兒潮的出現,使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等到那些所謂的人口專家們弄明白這一點,無不是悔之晚矣,可是這個世界上有後悔藥嗎?
沒有!
無論是美國的白人人口衰退,還是日本、韓國的負增長,都是再深刻不過的教訓,對於教訓,南洋當然要汲取了。
人,才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沒有了人,就不可能有經濟增長。
“他們只看到嬰兒潮對資源的“擠佔”,可是有多少人看到,7000萬孩子帶來的消費呢?”
回頭看著兒子,李毅安反問道:
“作為父母的,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當孩子出生後,父母總會給他購買各種各樣的衣服、玩具、書籍,如果那些專家去檢視一下,他們會發現,這些孩子還帶動了許多家電產品的銷售。”
“為了讓孩子們睡的更好,他們買了空調,為了讓孩子們看動畫片,他們買了電視機,因為人口增加,為了出行方便,越來越多的家庭買了第二輛汽車,因為家庭人口眾多,他們添置了洗衣機,即使是在廚房之中,為了更方便的為家人做飯,他們添置了許多廚房電器,這些都是孩子們帶來的消費,南洋的消費升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們的需要,而不是父母的需要。”
其實,那些經歷過貧窮的第一代移民,不僅能吃苦,而且還特別會節省,即便是在南洋給他們做好各種保障的情況下,他們錢也是極其謹慎的。
他們的消費觀念的改變,其實正是在他們成為父母之後,日復一日的影視作品宣傳,消費理念的隨著孩子的出生而改變,畢竟,父母都願意給孩子最好的,就像另一個世界,許多農民工在外務工再辛苦,都願意給孩子送去他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東西。
“……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南洋完成了消費升級,人們的消費理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改變之中,南洋完成了從生產型國家向消費型國家的轉變。
所以,如果沒有那些孩子,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成為了一個消費國家。”
在父親講述著孩子與消費之間聯絡,李奕軒似乎有些明白了什麼,想了想,他說道:
“爸,這麼說來,他們的擔心是杞人憂天了?”
現在他似乎明白了,為什麼父親總是說——專家的話可以尊重,但也要學會自我判斷的原因了。
“嗯……”
思索片刻,李毅安搖搖頭說道:
“也不能這麼說,他們的擔心也有一些道理,從資源上來說,如果沒有海外資源的注入,南洋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的,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海外是南洋的生命線,我們必須要竭盡全力確保我們在海外的投資安全,因為這關係到所有南洋人的生活——餐桌上的食物,汽車裡汽油,工廠裡的原料,如此種種,這就是我們需要保障的……”
將目光投向遠方,又看了一眼個頭已經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兒子,李毅安說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們可以指出危機,但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透過提前佈局,去化解危機——危機,其就是危險中的機遇,人口大爆炸或許會給我們帶來壓力,但同樣也是我們的機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