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裡建設了一個奇蹟!”
置身於大明宮的園之中,俯視著長安的燈海,李毅安的語氣中略帶著一絲驕傲。
“嗯。”
李奕軒點了點頭,說道:
“在歷史書上,有很多長安的老照片,讓人很難相信,那就是十幾年的長安,那時候,這裡就是一個港口小鎮。”
南洋的歷史書說起來更像是世界史,大約有35%的內容是華夏曆史,30%的內容歐美歷史,5%的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地歷史,剩下的25%則是是南洋歷史,而南洋歷史,除了描述這片土地與唐人的歷史淵源之外,更多的內容是關於南洋的建設。
而南洋的建設總會激發起學生們的自豪感,因為他們是第一代南洋人——他們的父輩來到南洋,在熱帶雨林中劈荊斬棘,親手締造了南洋的奇蹟,他們又怎麼可能不為之自豪呢?
“在寫歷史作業時,大家總能寫到許多開拓時期事情,大都是他們的父親經歷過的。”
“是啊。”
點了下頭,李毅安看了一眼身邊的兒子,說道:
“很多人都說南洋就是一個奇蹟,長安就是一座奇蹟之城。這個奇蹟是幾千萬南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我們從來都不會僅僅止步於此。”
抽了口雪茄,李毅安用夾著雪茄的手指,指向遠處的城市說道:
“這裡只是開始,或者說,南洋只是一所有一切的起點,只是開始而已。”
李毅安一邊說,一邊沿著園的步道前行,而李奕軒就跟在他的身邊,現在只要有時間,他就會跟在父親的身邊學習。
學習什麼呢?
學習治國,學習各個方面的知識,甚至還有科學等理論知識。其實在很多時候,李毅安是會有意無意的向他灌輸一些領先時代的知識,並不僅僅只侷限於科學,還有其它很多方面。
“我們將會從南洋走向世界,未來……南洋的未來並不僅僅侷限於南洋本地,而是要放眼世界,也就是海外,海外利益直接關係到南洋的生存。”
事關南洋的生存!
儘管兒子僅僅只有十五歲,但是並不妨礙李毅安和他探討南洋的未來,畢竟,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李奕軒都是這一切的繼承者。
“奕軒,知道海外為什麼對我們如此重要嗎?”
想到最近在社會上引起討論的“人口危機”問題,李奕軒說道:
“是因為人口嗎?”
“對!”
李毅安點頭說道。
“人口是發展經濟不可欠缺的必備條件,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從工業化的角度來說,1億人口是維持工業化的最低標準。
時代在進步,工業化發展迅速,擴張越來越廣,分工越來越細,新的產業不斷出現,需要的從業人員也就越來越多。
在19世紀的時候,3000萬的總人口就足以支撐起國家的工業化,其中從事工業的估計就幾百萬。
在20世紀上半段,5000萬總人口就夠了,比如二戰前英法德總人口差不多都是5000萬左右,到了戰後,隨著汽車、飛機、家電等行業的興起,這些人口就維持不了工業化了,沒有上億的總人口打底是不行的。”
就這樣,李毅安一邊走,一邊與兒子聊著天,聊著人口的重要性。
李奕軒想了想,說道:
“父親,這也就是報紙上說的“勞動力緊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