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採用四套艦載燃氣輪機,總功率高達100000馬力……”
置身於太平船舶工業公司的的船塢邊,李毅安一邊聽著工程師的介紹,一邊打量著這艘59型驅逐艦的三號艦“永興號”,它並不僅僅只是一艘驅逐艦,而是南洋各種尖端技術整合。
從造船技術上來說,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模組化設計的軍艦。從動力上來說,它又是世界上第一艘全燃氣輪機軍艦。
這款軍艦採用了海軍船艦研發中心開發的新大型化船型,著重於提高耐海能力,擁有寬水線面,長度較短而寬度增加,長寬比減少,這種設計能減小縱搖力矩,改善耐波性並增加甲板面積。
雖然這種較為短粗的艦體在流體力學上不利於高速航行,但卻可以提高耐海能力。這也符合遠洋型海軍需要。
它的上層建築甚至還在某種程度上採取了“隱身設計”——上層結構向內傾斜收縮以降低RCS,雖然艦體仍然有大量的垂直面,但這只是一種嘗試而已,畢竟,在這個時代,還沒有隱身設計這一概念,事實上,這種設計最初出自李毅安的草圖。
沒有人知道這種設計的好處,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問題,即便是在南洋,同樣也是如此,在李毅安繪製了草圖提出要求後,艦船工程師們所需要的就是進一步完善設計就好。
不過在“永昌號”服役之後,海軍在演習時卻意外的發現,儘管“永昌級”的滿載排水量超過8000噸,但是RCS反射卻與6000噸級的軍艦相當,這一發現自然引起了海軍技術部門好奇。
只不過,現在,對於海軍來說,更重要的是——這是一艘大型遠洋驅逐艦,其噸位,甚至不遜於巡洋艦。
也正因如此,在永昌級服役之後,世界各國海軍對其評價不一,其中也有對它的輕視,稱它“用巡洋艦的噸位,堆徹了驅逐艦的武器”,他們所指的就是前後兩門單管MK42型127mm艦炮——如此薄弱的火力,簡直就是“巡洋艦之恥”。
無論如何,作為南洋的第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其在設計時更強調防空能力。
被戲稱為“小水管”的MK42型127mm艦炮雖然口徑小,但是它主要為對付噴氣式飛機設計,因此十分強調速度,不僅射速高達40發/分,更重要的是旋轉速度特別快,配上先進的雷達火控系統,加上高效率的無線電近炸引信,可以稱為當時防空艦炮的領銜之作。
當然,它更強大的防空火力是兩座單臂式防空導彈發射器,射程超過60公里的遠端防空導彈,賦予了它強大的區域防空能力,可以說是天生的“航空母艦伴侶”。
“目前,海軍技術部門和相關企業,正在研製反艦導彈,未來它將會以箱式發射架的方式,安裝在兩座煙囪之間,不過根據海軍的試驗,“天箭”2型防空導彈也可以實施對艦攻擊,可以給驅逐艦之類的軍艦帶來嚴重的損傷。”
雖然鄒同傑並不是海軍工程師,但是身為海軍司令的他,對於59型驅逐艦還是非常瞭解的,畢竟,這可是南洋最先進的驅逐艦,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先進的。
至少在防空能力上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沒有比“永昌級”驅逐艦更強大的驅逐艦了,即使是火力強大的巡洋艦也無法與之相比——天箭導彈既可以防空,也可以反艦,等到反艦導彈服役之後,它的對海打擊能力將會提升幾倍。
“等到反艦導彈研製成功後,它的對海攻擊力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既可以滿足防空的需求,也可以單獨實施反艦作戰。”
“嗯,這款驅逐艦就是航空母艦的帶刀護衛。”
站在船塢邊,李毅安轉臉看著南洋的海軍司令,說道:
“今年上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出來了,突破了600億,按照樂觀估計,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在1300億美元以上。”
提到這個數字時,李毅安的眉頭輕揚,神情中盡是得意,按照這個速度發展,大概六到七年,南洋就會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這種情況下,增加軍費開支,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考慮到中南半島局勢的變化以及“鐵幕”的威脅,明年我們很有必要加大軍費開支,所以,我的想法是,明年軍費支出,可以增加0.5%,”
不等鄒同傑說完,李毅安又特意強調道:
“我指的是軍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所佔的比例!”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南洋的軍費開支一直都是低於平均水平的——冷戰期間,北約各國的軍費支出基本上都在其國民生產總值的4%以上,甚至有時候會超過5%。
而相比之下,南洋的軍費開支,始終都在2.5%左右,差不多就是後冷戰時代的水平,其實冷戰結束後,歐洲各國立即大量減少軍費開支,很多國家軍費支出佔GDP僅略超1%,為了儘可能的減少軍費支出,西歐各國開始了馬放南洋的裁軍——冷戰時建立起來浩浩蕩蕩飛機、坦克等軍事力量,被自我閹割。
軍費開支被一減再減,甚至到最後,軍隊都變成了“存在性質”的。至於軍費也變成那些白左們收買人心的各種開支,每到財政緊張時,他們就會對軍費和軍隊動手。
這簡直就是一個惡性迴圈。
而南洋的低軍費開支……其實源自於戰後特殊的國際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