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嘆一聲,柳必東說道:
“三年過去了,韓國非但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越來越好,反而越來越難過起來,要不是三八線上有鐵絲網、有地雷,不知道多少人會跑到北方。韓國真的是無藥可救,一丁點希望都沒有。”
想了想,他又補充道:
“其實,也不是希望,對於普通人來說,去南洋就是最大的希望,實在不行的話,哪怕是去非洲也可以啊!”
沒有希望!
這就是現在的韓國——哪怕是去年的四月十九日,李承晚被推翻之後,韓國的赤貧狀況也未有顯著起色。
“但必須要會說國語。”
“是啊,要會說國語,所以,你聽……”
柳必東用目光掃過屋子裡的食客,說道:
“聽到了嗎?”
聽到了什麼?
是他們的對話嗎?
大家都是在用國語對話,有的生硬,有熟練,男人、女人,他們都在那裡說著國語。
“現在的韓國上下,學漢字漢語的風氣,甚至遠超過的李朝,李朝時期開始,是否使用漢字就被認為是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界限。可是現在,是否會使用漢字、說漢語,卻是有希望和沒希望的區別,現在,在有的地方,甚至就連同相親,女方的要求,也是要會說漢語、用漢字,因為這意味著男人有機會出國務工,改善家人的生活。”
因為柳必東出身於柳氏,是書香門第的關係,當他提到韓文與漢字相比被認為是低階的文字時,金永哲心想道——原來古人也這麼覺得啊!
看來不是我崇洋媚南啊!
好吧!
我還是很正常的嘛!
“當年,日本殖民時,強迫我們學日語,可直到殖民統治結束,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口使用日語。可是現在,在韓國差不多有50%的人使用漢語,這其中雖然有不少老儒生,可是即便是在鄉下的農民,他們雖然沒能徹底的系統學習漢語,可也會耳濡目染學點基本的。”
身為教育部的官員,柳必東自然瞭解這些情況。
“其實,我們學漢語還是非常方便的,很多儒生和他們的家人都會說漢語、寫漢字,所以,漢語流行後,很容易普及開,再加上這幾年,南洋電影、音樂的影響,漢語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韓國普及著,也許……”
想了想,柳必東說道:
“再過二十年,韓國可就能沒有人再說韓語了。”
“不說也沒有妨礙嘛,南洋的經濟、科學都是那麼的發達,只有學習南洋,韓國才有希望,也只有加強與南洋的聯絡,我們才能擺脫貧困!”
金永哲接著說道:
“就像暹羅一樣,靠著學習南洋,過去幾年,暹羅的人均GDP足足增加了一倍還多!馬來亞,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就是一個唐人國家,他的人均GDP達到驚人的300美元,九州的人均GPD也超過了250美元,可以說,他們的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從經濟上解釋著,學習南洋可以帶來的改變時,金永哲又強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