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了大飛機啊!”
在前西雅圖的路上,翻看著梅斯塔公司提供的35000噸模鍛液壓機資料,李毅安感慨道。
“南洋在技術裝備上欠賬還是太多了……”
事實上,大型模鍛液壓機全世界都沒有幾臺,戰前,德國出於製造戰鬥機的需要,於1934年製造了70mn模鍛液壓機,1938——1944年期間又先後製造了300mn模鍛液壓機1臺、150mn模鍛液壓機3臺。
戰後,美、蘇兩國,分別從德國拆走了這些萬噸級模鍛液壓機,美國拆走1臺150mn模鍛液壓機,蘇聯拆走150mn及300mn模鍛液壓機各一臺。還有一臺,是當年特遣隊在德國機緣巧合拆走的。
而那臺15000噸的模鍛液壓機,在製造c95客機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建造“707”時,就需要用到大型鋁合金鍛件,需要在3萬噸以上的水壓機上壓制,所以,就需要採購或者自造350mn模鍛液壓機。
不過因為南洋大型裝備製造基礎薄弱,所以,最終還是決定外購。而同期需要採購的大型機械裝備並不僅僅僅只有一臺350mn模鍛液壓機,僅僅只是“707”專案就需要採購多套大型裝置,造飛機需要的蒙皮鋁合金,除了材質要求高之外,規格大小也有相應的設計要求。“707”專案的飛機尺寸大,要求機翼蒙皮有2.2米寬度的厚板。但國內只能提供1.5米寬,如果用1.5米寬的蒙皮,將使機上接縫過多,既影響美觀,還得增加對接板以及鉚釘用量,這會嚴重增加了空機重量。所以需要引進大型鋁板壓制以及拉伸裝置。
總之,工業上的事情,千頭萬緒複雜到了極點,什麼東西不是想造就能造的,哪怕是雲集德國、法國以及義大利航空專家的南洋。在技術上沒有問題,在裝置上也需要突破。
不過,唯一慶幸的是,南洋現在不僅是西方陣營成員,而且還是骨幹盟國,所以在引進技術裝備上沒有任何限制,否則,別的不說,僅僅只是研發350mn模鍛液壓機,沒有兩三年的功夫都是白搭。
而現在直接利用美國援助的獎金,訂購了一大批大型成套裝置,不僅可以加速航空航天以及機械等行業的發展速度,而且還可以趁機培養南洋自己的機械技術團體,畢竟,這些專案都涉及到合作研製以及技術人員培訓。
南洋採購的並不僅僅只是裝置,還涉及到相應的技術輸出,有了這些技術裝備,不僅可以讓南洋的大飛機能提前兩年問世,而且還能讓南洋的機械裝備製造業躍升至少一個臺階!某些行業甚至會實現飛躍式發展。
“可真得感謝一下美國佬啊!”
感慨之餘,李毅安將手中的資料合起來,看著窗外的白雲,想到這一趟美國之行的收穫。
“其實,這樣的技術輸出,這不也正是西方國家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根本原因呢?”
西方企業之間的技術輸出,看似培養了競爭對手,可實卻促進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技術水平,而在後世很多裝置的研製上,那些裝置看似是一個國家一家公司的產品,但是其中的子系統卻雲集著整個西方世界的尖端技術。
而這也正是歐美使終把握世界尖端技術的原因之一。
想到這一點,李毅安自言自語道。
“看來,哪怕就是為了將來進行技術整合的需要,這個西方陣營的身份可萬萬不能丟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