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長安好> 628 請榮王承繼大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628 請榮王承繼大統 (1 / 3)

去歲初秋,李歲寧率四千騎兵深入北狄。

彼時在這幾乎不被看好的大膽決策之下,此四千騎兵無不懷視死如歸之心,決意蹚入火海,為家國行釜底抽薪之險舉。

最終他們做到了,以千人傷亡為代價,撲滅了這場灼天之火,將豐功與太平帶回了故土。

有軍師言,這場深入北狄之戰,免去了萬萬將士子民傷亡,斬斷了本該數年鏖戰不止的血腥罪惡之途。

它的意義是重大的,那些為此而犧牲的將士,他們的名字將和這段光輝的戰績一同拓入史冊,被後人銘記。

入北狄者如此,守關而亡者亦如此。

崔璟率兵行至半途,紮營於前線的北狄軍開始有序撤退北歸,雙方兵馬時而擦肩,北狄軍遙遙屈臂行禮,這一禮間,有著免於無數血肉變白骨的生死意義。

王后讓元利出動了千騎,跟從護送李歲寧離境,他們在後方驅趕著認降上貢的牛羊馬匹與金銀器物,浩浩蕩蕩,南行而去。

化雪後的路並不好走,又遇幾場雨水,行軍歸程難免被拖慢,急也急不得。

在這緩慢的歸程中,愈往南去,天愈暖,風愈和柔。

但從關山之後、大盛境內陸續傳來的一封封密報,卻滿挾不安分的躁動與喧囂。

那些密報每每先經崔璟之手,再送到李歲寧的車內。

戰時異國之間訊息傳遞極為不便,為了保證訊息傳達,許多密信是重複的,而所述內容最早距今已隔兩月餘。直到越往前去,隨著傳遞距離難度被縮短,信件上傳達的事件內容才逐漸變得相對及時。

那些一封封先後傳來的急報,鋪展開來,彷彿合成了一幅正在被野火燒燎著的萬里江山圖,圖中每處局面在李歲寧眼前逐次放大。

有些訊息在意料之內,有些變動卻在常理之外。

去歲冬月中旬,吐蕃大軍入境。

崔璟對吐蕃犯境並非沒有防備,隴右與吐蕃北面接壤處一直留有兵力把守巡查,但吐蕃大軍未從北面攻入,而是從東面的吐谷渾「借道」。

吐谷渾反了。

有吐谷渾為吐蕃大軍大開了方便之門。

吐谷渾位於劍南道以北,那一帶的防線一直由駐守西境的益州榮王府負責,但榮王府留守的兵力未能抵擋兩日,吐蕃大軍便勢如破竹地攻入了大盛境內。

入境後,吐蕃大軍未有攻往如今有重兵把守的京畿,而是選擇直逼太原,這其中的用意權衡再明顯不過——他們要藉著北方兵力悉數用於抵禦北狄的時機,一舉趁虛而入,攻佔大盛北方疆土。

彼時乃十一月,北境與北狄之戰尚未透露出休止的訊號。

而吐蕃集結大軍也需要時間,他們動兵之初,大盛與北狄之戰正處於最艱險的關頭,每一場兇險的守關戰役都有關口被破的可能,北境各處兵力相繼前去支援。

在吐蕃看來,這無疑是千載難逢的絕佳時機。

吐蕃突然來勢洶洶,讓本就搖搖欲墜的北境局面雪上加霜,大盛舉國恐慌。

值此時機,榮王李隱再次派出官員,去往危機重重的太原迎天子回京避險。

太原隨時都有可能被吐蕃軍攻佔,榮王此舉,誰人不道一聲仁德。

臘月中旬,隨著吐蕃軍逼近,褚太傅做出了一個決定,「護送」天子離開太原,卻非是歸京,而是回洛陽暫避。

然而匆忙行至半途,突生變故。

隨行的官員中有人生出了異心,與暗中設伏的刺客裡應外合,刺殺天子。

病弱已久的女帝遇刺,與車駕一同墜入冰湖,屍骨無存。

馬行舟為護駕而重傷昏迷,生死不知。

天子的死訊傳入京城,監國榮王一聲嘆息,不顧那些歷數女帝過世的朝臣反對,仍尊其為大盛皇帝,為其擬諡號,使其衣冠入皇陵,舉國服喪。

在為女帝發喪期間,北面的戰報一封封急傳入京。

一次朝議,一名為女帝披素的官員出列哀哭國之現狀,只道:【太平年間國尚不可一日無君,況乎此時?】

緊接著,駱觀臨出列,跪請榮王承繼大統,以天下為重。

很快,群臣跟隨叩請。

榮王未允。

接連數日,以駱觀臨為首的官員,於榮王府邸外長跪不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