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公務員> 第九十三章 賞航海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三章 賞航海功 (1 / 2)

第九十三章 賞航海功

朱元璋盯著這三樣作物,拿在手中細細品鑑,就好像是在看無價之寶一樣。

方乘風答應一聲,立即將種植的手法,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朱元璋聽著方乘風說話,端詳著這三樣作物。

這個時代玉米棒子其實很小。大概也就十幾厘米長。而且上面的玉米顆粒也很小。而紅薯與土豆。也不是太大的。紅薯還有後世的樣貌,只是等比例縮小而已。但是土豆,真是土豆了。

即便方乘風已經撿大個拿了。依然比雞蛋要小一大圈,看上去真的好像從土了挖出來的豆子。

土豆這個名字,不是沒有來由的。

後世我們所看見的很多糧食與蔬菜。都是經過一代代地改良而來的。特別是後世科技發展在農業上,效果非常之顯著。不過,即便如此,這三樣農作物,依然非常之重要。

其實玉米大代替的並不是小麥,而是高粱與小米。

在北方很多地方,一畝地的僅僅能收數鬥小米而已。高粱更不用說了。不好吃不去少,產量還不如小米的。玉米能代替這些東西,即便玉米的產量沒有後世那麼誇張。也足夠讓百姓的生活有一個很大跨越。

畢竟多收了三五斗,對百姓來說,就已經是非常高興地喜事了。而從高粱小米換成玉米。那可不是多收三五斗那麼多。最少一石。

至於紅薯與土豆。更是山間地頭都可以種植。

有了這些產物。原本山上林間,那些不能耕種的土地,有了利用的價值。特別是南方。南方氣候溼潤,多是土山。水土流失已經有了。但是並不嚴重。

福建那邊已經有很多梯田的。但是那些不能改造成梯田的山。也可以種植莊稼了。

這才是這些美洲作為真正的用途。否則即便到了後世,小麥與大米這兩樣作為南北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沒有動搖。

片刻之後,方乘風就說完了。、

朱元璋就開始發問了。不過幾句。方乘風就啞口無言了。

無他,朱元璋問得太細了。什麼節氣種最好,要澆多少水。玉米種子要埋多深,一掌,還是幾指,這紅薯可以用藤嫁接嗎?等等等等。簡直是事無鉅細。

無他,種地朱元璋是行家。

現在宮中,還有朱元璋親自開的幾畝地。一方面,言傳身教,讓子弟們知農耕之艱險。另外一方面,這幾畝土地,也是朱元璋心中一把尺子。無他,不種田的人,永遠不能瞭解,天氣變化對莊稼的影響。

有幾畝地,什麼時候旱了,什麼時候澇了。不用別人告訴他。他自己就知道。

畢竟,古代的旱情與很多現代人想的不一樣,不是說大河干涸,小河枯竭,赤地千里,土地乾裂出巴掌大的縫隙。真要出現這種情況,天下早就反了。

而是即便有水,也無法澆地。

莊稼全靠天吃飯。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別的不說,一般來說,從春天到農曆七八月之間,如果沒有幾場大雨,這莊稼很可能要絕收。在古代簡直是天崩地裂一般大事。

但是這樣的天氣,在後世並非沒有出現過。但大家都已經不在乎了。

沒有人注意到。

但是方乘風不一樣。

誠然,方國珍之後,溫州方家被打壓得厲害,最大的官,不過是京衛僉事,連指揮使都不是。只能算計是中下層軍官了。可是,即便如此方家上下,也是殷實人家。方乘風是那種從小讀書習武,不下地種田的人。

即便在美洲,他是負責種植的。但是他的負責,與朱元璋心中的負責是兩回事,決計沒有親自下地的道理。

朱元璋如此刨根問底,方乘風哪裡招架的住啊。

何夕見狀,說道:“陛下,有幾位老農隨行去過美洲。對這些很是瞭解,臣以陛下如果有問題可以詢問他。方家父子相繼,為大明橫跨萬里,尋回糧種,並找到了殷商後裔。臣以為當重重有賞。”

何夕為方乘風解圍,並不是為了方乘風,而是為了建立航海精神。

哪怕方乘風是一個混蛋,既然做了這樣的事情,何夕一定要保證方乘風的高官厚祿。何夕與方乘風一番詳談。對方乘風比較瞭解。他不是什麼天才,只是算是平平。不過適逢其會而已。甚至在航海這一件事情上,如果他們父親留下的老人。他未必能從美洲回來。

但是不管怎麼說。何夕當初說了封爵之賞。

今日一定要兌現。

朱元璋自然明白何夕的意思,他對方乘風不滿意。但是不管怎麼說,該賞賜總是要賞賜的。說道:“不錯。傳令禮部,追封方鳴謙為橫海侯,子乘風承橫海伯。希望再接再厲,為朝廷效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