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在這裡可以遙控西域等地,燕王自然也可以。
不過,燕王遷都在此,最大的原因,其實並不是這個。就是這裡距離大明足夠遠。
燕王很早就明白了。燕王距離大明太近,並不是什麼好事。
只要燕王遷都到這裡。就證明燕國統治的核心區,就是這裡了。西域成為雙方的緩衝區。如此一來就能讓大明皇帝安穩的看見一個強大的帝國崛起。
燕王對帖木兒還是很佩服的。從一個蒙古中下層
貴族一步步走到今日,堪稱梟雄。但是燕王決計不覺得自己不如帖木兒。
帖木兒之前打下來的地方,他都要拿下來。帖木兒沒有打下來的地方,他也要拿下來。
燕王而今就有一個渴望,他打聽西方地理,知道一直向西,就會有海,他想打到海邊。
而且,燕王越早確定根基之地越好。畢竟燕王並不受到大明的技術封鎖。只要燕王想,北方所有鐵廠大匠都可以在燕王麾下效力。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幾個技術人員可以搞定的。
建立一個工業基地。需要鐵礦。煤礦。還有足夠的人口,與糧食基礎。
而今這一帶是有足夠的人口基礎,也有足夠的糧食基礎。而中亞也是一個礦產豐富的地方。煤鐵也不缺少。
今後這裡就是燕國根本之地。
只是如此一來,也有一些問題。
那就是燕王政權之中,漢人越來越少。
一方面是中國人,安土重遷。即便是遷徙,很多人覺得,還是南洋好。這裡距離大明核心之地,太遠。來了之後,今後根本不可能回家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整個大明在蓬勃發展,大部分人都是有出路的。即便是小老百姓,也覺得生活沒有什麼壓力。沒有想要遷徙的可能。
甚至很多在燕王軍隊之中服役計程車卒,在賺了足夠的錢。都想回家了。
是的。他們固然是燕王的忠臣,為燕王出生入死。但是當他們足夠有錢了。也打不動了。有選擇的自由,想要落葉歸根,也是真的。
甚至燕國之中,有些出色的子弟,也被大明虹吸。他們都願意去大明,而不願意在燕國。覺得沒有什麼出路。
這就是燕王最無奈的事情。
如此一來,蒙古人在燕王政權之中的數量越來越多。
燕王並不歧視蒙古人。但是讓他將他的燕國變成一個蒙古人的政權,卻是他絕對不想的。
所以,這裡的耕地是他用來安置漢人最好辦法。他也不指望中國移民。就指望漢人在這裡多娶老婆多生兒子。
否則將來這個國家,不知道是誰的了。
至於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阿拉伯教的問題。
燕王在之前遇見的蒙古人。大多都是信奉長生天,黃教等等。但是來到這裡,信奉大多是***。而且帖木兒麾下,一支阿拉伯騎兵高喊***萬歲。奮不顧身的衝擊燕軍火銃陣。那種勇氣與犧牲的精神,讓燕王看了也為之驚歎。
從開始到結束,在沒有撤軍命令之前,決然到沒有一個人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