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父母,為大明天竺郡王。上國柱等等。封天竺千里之地。隨即將葉沈為首一系列將領。
紛紛封在天竺,為何夕的下屬。令他們聽命於何夕。
更是成建制的動軍中抽調三個軍。加上各路水師,總共有十萬之眾。隨時準備出發。去天竺。
整個何夕的就藩行動,其實就是一場新的戰爭。
總花費要超過一千五百萬元。當然了,其中也有何夕投入家產。還有下屬各將領私人財產。兩者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千多萬元。
何夕退場,這一場大戲,是幾乎所有人的期望下進行。
但是下半場,就有何夕完全沒有關係了。
是黃子澄登場了。
黃子澄被朱雄英任命為新任首輔。楊士奇為次輔。解縉為三輔。黃子澄的到來,並沒有對朝廷各部的尚書進行的大規模調整。
畢竟,這些人對黃子澄來說是熟人。
雖然黃子澄並沒有調整人員,但是事實性的分裂,已經開始了。
黃子澄一番手段之下,大明朝廷內部,已經分裂成為了黃派與楊派。兩人分別吞噬了何夕在朝廷之中的影響力。
而軍中何夕的嫡系大部分都跟隨何夕走了。
不走也不行。
凡是身居高位的將領,都很明白。留下來的下場是什麼?
或許不會很差,但是這一輩子,都與關鍵位置,關鍵戰場無關了。也就是他們現在的地位,就是他們的巔峰,今後不過是富貴閒人而已。
中下層的將領,或許沒有什麼。他們與上面人相差太遠了。
身上不管誰的標籤,都沒有那麼濃郁。所以,很容易被新的達官貴人所接受。
當然了,跟隨何夕走的人。還有一些人。比張宗德。他權衡利弊之下,終於決定跟隨何夕離開。一方面是他身上何夕的身份標籤太強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整個大明對科技研究,對於科學有強烈需求的只有何夕而已。
並不是說,天下人不知道科學與科技發展是一個好東西。畢竟蒸汽機與鐵路的黃金組合,已經給天下人極大的震撼。
但是,那又如何?
科技發展太難了。
科學理論的發展,可以空對空。但是科技的發展,卻不一樣,一切科技的發展,都建立在材料學上的。沒有材料學的發展,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材料學的發展,在後世或許會有很多新理論,新辦法。
什麼電子顯微鏡,金相分析什麼的。資料統計分析。等等。
但在這個時代,能做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實驗。
能製造出蒸汽機所需要的材料,已經是大明這麼多年的金屬處理經驗積累下發展的奇蹟了。但是蒸汽機一直不能穩定執行。不可能提高轉數。
而其中研發費用,到底需要多少。誰也不知道。
鐵爐開一爐,都是需要錢的。開多少爐才能搞出來,才能搞出合格的材料,誰也不知道。
這個成本?誰願意承擔?
何夕在的時候,他的意志,無人能夠對抗。
但是何夕不在了。申請經費的時候,就有各種問題。
即便何夕已經提出了專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