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說道:「另外就是新法上的事情,各地已經有些人在抱怨了。兩位」
沐春說道:「這個放心,我是百分之百站在首輔那邊,請放心,雲南決計不會出什麼么蛾子。」
方關說道:「我自然也會給家裡人去信,不管與黔國公相比,但是在海上,我方家還是有幾分薄面的。」
張明說道:「那好,如此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什麼都好辦了。我自然想辦法勸說大人,你們也走你們的渠道便是。剩下的,我也不敢打包票,不過是盡人事而聽天命而已。」
方關有一些著急,說道:「就沒有什麼其餘辦法。或者其餘要做的事情了嗎?」
張明說道:「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悠著點打,決計不能在南京沒有準信之前結束戰爭。」
張明不說還好,一說沐春反應過來了,他說道:「對,這一件事情是首要的事情。」
大明內部反對對外征戰的人,其實從來是很多的。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這一句話,被很多人推崇。
想要打仗,其實也很難的。
即便是何夕在制度上,將上層勳貴與皇室的利益都綁在對外戰爭的戰車上,但是依然有強烈的反對戰爭的風潮。
特別是占城,與暹羅,真臘這幾個國家。
他們三國對大明想來恭順。當然了,不乏有小動作,小心思。比如占城一直想要拉攏大明壓制安南對他們的侵略。
表現出是大明的忠臣孝子。但是內地裡其實是想化解自己的國防壓力。
而暹羅一直再侵佔真臘的土地。其實真臘之前才牛,就是很有名的吳哥王朝,奈何分崩離析了,被暹羅欺負。
在南洋總督府剛剛建立的時候,其實暹羅也不是沒有暗中與大明對抗,但是不敢上臺面。讓南洋總督府也抓不住把柄。
雖然說很多事情,也不需要把柄。
就好像,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雖然沒有說明,這背後有誰支援,但是不用說也知道,因為很多事情都是藏不住,有這樣體量,有能力,有意願的,也就那幾個人。
但是不管怎麼說。
這三個國家,對大明一向恭順。
大明天朝,決計不能做出無罪而伐的事情。
這一件事情,也是必須要處理的。
怎麼處理,三個人一時間還沒有想出來,但是幾乎同時覺得,將對三國的戰爭,與對安南的戰爭合併起來是最好的。
否則一收兵,一兩年之內,再出兵的可能性不高,而今即便再出兵,主事之人也不可能是他們幾個了。
畢竟後面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著。等著。
三個人就這一件事情立即有了統一決斷了。
從他們派人去京師活動,到塵埃落定,最少幾個月。在此之前,安南必須抵抗到底。
只是他們剛剛做出決斷。
外面有就人來彙報,升龍城中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