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藩國與藩國不一樣的。原本大明藩國,其實就是在大明國土上另外建立一套體系,對藩王的要求並不高。要求比較高的,那是幾個塞王。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這些藩王都是要出外的。
是要去海外的。是要真的領兵打仗的。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一個弄不過自己身死不說。下面也會全軍覆沒,實在不是盛世美事。所以,這些藩王就藩這一件事情都推遲了。畢竟朱元璋死的時候,最大的也不過是十八歲上下。
就一直養在南京。
而朱允炆對封藩王這一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很在乎的。甚至持反對態度。
畢竟中國自古以來的歷史經驗,是有太多藩王造反了。成為了中央政權的敵人。更不要說,他一登基,就是北京,還有靖江王起兵造反。
朱允炆對這些藩王,自然按下不說。
甚至派人暗示他們,最好選擇留在京師,降次襲爵。
所以,這些藩王的封地都還沒有解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靖江王。是的靖江王流亡南洋,已經死了。但是靖江王一脈並沒有中斷。靖江王還有兒子在。
這也成為了一件麻煩的事情。
已經死了的靖江王而今還沒有一個諡號,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定論。靖江王世子一口咬定,他是為天下伸張正義,為北京做先鋒的。
簡直是為了北京的國家大義,粉身碎骨,也好不在意。
如果何夕不是這一場戰爭的當事人,他很有可能都信了。畢竟,靖江王在海上的戰事,給了南京方面有力的牽扯。
以後來複盤的情況來看,這很明顯的讓南京錯過開戰之前最佳時機。
但是,靖江王到底為了什麼,別人不知道,何夕還能不知道嗎?靖江王是想要奪位。
只是,靖江世子這樣說,何夕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該不該反駁。要不要反駁。反駁到什麼地步。
但是朱雄英已經明確表態,他想認下這一件事情。
無他,朱雄英而今入主南京之後,一件事情,一是是他的心病,那就是如何維繫他的正統性。而今朝廷的正統性有兩種解釋。
一種自然是傳統的家天下的,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繼承人。所以當有天下。
這種正統性,何夕是不喜歡的。但也不能反對。畢竟這麼多年了,很多認知都深入骨髓了。強行扭轉,並不是一件好事。還會遇
見很多問題。
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張作霖遇難,東北軍還將張學良當成了天然領袖。常凱申還想將江山社稷傳給子孫後代。
如此可見,這種思想是多麼深入人心。
另外一種,自然是何夕想推廣的民主,雖然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有根基,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這樣的話。
但是到底是時間太短,那麼何夕拼命宣傳,在政策上制度上落實。但還是太浮於表面了。
所以,前者對朱雄英來說很重要。
靖江王世子不過是想要一塊封地而已。他將靖江王包裝為了大義起兵響應北京的。最大的好處,不是靖江王,而是為當初北京的行為,包裹了一層正義性的外衣。
這對朱雄英是很利好的。與之相比,靖江王一塊封地就不算什麼了。
除此之外,太子有五個孩子。朱雄英,朱允炆,朱允通,朱允熞。朱允熙。
其中朱允通是朱雄英的同母弟,要好好安置之外,其他兩個乃是呂氏所出。但是朱雄英作為長兄,也不能太過計較。
更不要說,朱雄英而今正是要寬大為懷,想拉攏宗室的時候,對於這幾個都好好對待。
於是,何夕要處理的藩王。蜀王不用管了。已經算是安排好了。
剩下的由秦王世子,晉王世子,魯王世子三個人。雖然他們都已經被除國了。但是畢竟是朱元璋的親孫子,朱雄英剛剛登基,自然要寬大為懷。將他們給復國。
何夕給出想法,那就是將這三個人全部分封南疆去。去噁心燕王去吧。
反正這三個王爺,朱雄英自己都不是太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