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餘韻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北京的各種機關遷到南京來。
雖然說,何夕與朱雄英早就有共識。
那就是將來一定會遷都北京的。
這就是北京的工業基礎的決定的。
南北之戰,說明了一件事情,誰掌握鋼鐵與火藥,誰就能掌控天下。而北方發達的自然資源稟賦,有利於建立大型鋼鐵企業。
處於戰略安全的考慮,中樞直接掌控這些企業,才符合朝廷強幹弱枝,駕馭天下的邏輯。
在很多情況沒有發生改變的時候,張之洞這種將鋼鐵企業放在眼皮底下的做法,未必不是一種智慧。
因為這就是力量的根本。
不管是何夕,還是朱雄英,讓工業中心與政治中心,長期分離。誰都覺得不妥當。
就何夕本身來說,他背後的勢力,有很深厚地方背景,之前可以說是遼東派,但是而今說是北京派也是可以的。
何夕更希望回到北京去。而朱雄英不一樣,藉助朱元璋的餘蔭,朱雄英很容易在南京獲得支援的。
不要忘記朱元璋對南京這一片土地做過什麼。
聯絡近三十年不收賦稅。讓南京百姓從骨子裡擁護朱家天子。即便這個天子是從北京打過來的。
雙方稍稍有一些隔閡。
但是朱雄英只要有一些手腕。是很容易擺平的。畢竟,朱允炆已經是過去時了。
只是,南京到底是之前大明的首都所在,北京僅僅是一個陪都而已,即便何夕與朱雄英都存了遷都的想法,但是依舊不可以現在就做。
必須先要穩定了南方民心。
最少要在南京住上兩三年,當戰爭的硝煙在大明徹底消散之後,才能考慮遷都這一件事情。
所以,中樞機構最少要在南京維持兩年。
而歷史上燕王朱棣入主南京之後,是直接任命降官,接管中樞的。但是而今何夕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北京中樞體系,其實並不算完善。在戰爭之中,何夕也遇見了很多事情。何夕也覺得,有必須做出一些修改與調整。但是這決計不是何夕用南京中樞代替北京中樞的理由。何夕並不排斥,從南京中樞之中選拔一些人才。但僅限於此了。
整個南京中樞都必須推倒重來。
即便是有足夠的人手。這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與此同時,還要接管南方各省的事務。
這些還好辦。
最難辦的其實是裁軍。
其實,即便到了北軍打入南京的同時。南京下屬還有超過百萬大軍,他們分佈在南方各地,與重慶藍田南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