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先軍經濟的終結
趙高指鹿為馬,本質上是看誰是自己的人。誰是外人。從而做到打擊異己的目的。
同樣的事情,何夕打擊孔家,也是要看看朝野之中,誰是支援他的。誰是反對新法的。
畢竟,孔家的德行,並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今天才被人知道的。
這種情況早就有了。為什麼這麼多文臣士大夫就好像眼瞎啊。
無非是,打擊孔家,就牽連到儒學,為尊者諱。孔家在儒家之中,屬於八議之中,孔家的事情捅出來,不好處理不說,還會影響很多人對儒家的看法。
何必提啊?
當做不知道,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嗎?
何夕這一次也是這樣的。雖然說丁顯在南京做了很多,何夕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但是儒家對大明的影響力,就不存在了嗎?
自然不是,思想是殺不死的。
當無數人讀四書五經,一步步走上仕途。儒家的根還,就不可能完全終結。
不要說南京那邊了,就是何夕管理下的北京朝廷,裡面未必沒有反對何夕這些做法的人。不過何夕勢大,他們不敢冒頭而已。
何夕拿孔家開刀,就是要讓天下人看的。
在這一件事情上,誰贊同誰反對?
從而調整自己的行政方式與手段。該打擊打擊,該收拾就收拾。
而朱雄英為什麼要用自己私印,其實,朱雄英才是儒家最隱形的支持者,無他儒學尊君啊。何夕的學說之中,可沒有教人做皇帝的狗腿子。但是儒學之中卻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講士大夫的節操,一方面也將忠君的品質。
卻沒有講如果兩者衝突了怎麼辦?
宋儒說左右君上才是大忠。
也就是皇帝不聽話,要讓皇帝聽話,才是最大的忠誠。
看著說的。
他自己都不相信。
但是不管怎麼說,朱雄英想要有實權,最後的辦法,其實將儒學給抬起來。他立即就有一大批支持者,能與何夕鬥上一鬥。
但是一來,朱英雄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變法是何夕的底線。如果動了何夕的底線,何夕是不介意換一個皇帝的。他與何夕兩人之間,都是比較忌憚的。
雙方磨合了這麼長時間,大概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了。
朱雄英可以做很多事情,何夕都不反對甚至支援。包括朱雄英有一定的權力,但是絕對不能阻撓變法。
何夕也是,何夕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絕對不可以影響君權,插手宮中,左右皇位。
這兩點都不觸犯,其他的事情都是好商量的。
朱雄英這樣做,其實也算是給何夕背書,同樣也是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