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支撐軍需,簡直不惜一切代價了。
從鹽鐵開始,到酒,房產,藥材,茶葉等等。
其實與黃子澄建議一樣,不要去管什麼新鈔舊鈔,直接去管控行業,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納入官府管理,不管是什麼手段。是必須官府才能經營,或者說只有官府特許經驗,並將超額利潤上繳給朝廷。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朱元璋起於百姓,對於百姓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這些與民爭利的行業,全部打消了,甚至連國內都沒有多少關卡。
這也是宋代商稅佔據朝廷收入一半以上,但本質上,明代商業遠比宋代要發達。
黃子澄給出的解決方案,與宋代的政策不謀而合。
適合不適合,黃子澄不知道,總體上要比丁顯的昏招合適。
只是,這與朱元璋的愛民本意完全背道而馳。
此刻對於南京朝廷來說,這並重要。
朱允炆說道:「好。先生乃天下奇才。可願意出山輔佐朕?」
朱允炆還是有見識,他稍稍一琢磨,就知道黃子澄這個辦法要比丁顯容易操作。
朱允炆並不是第一天才知道黃子澄的。甚至他還知道,在此之前丁顯很多事情暗中都有黃子澄的智慧。但是朱允炆都無視了黃子澄。
無他,就是因為黃子澄與何夕關係,讓朱允炆感到不舒服。
而今,他已經不在乎了。
黃子澄說道:「陛下,臣雖然願意為陛下效力,但是臣與北京的關係,實在難令天下人信服。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朱允炆看著黃子澄,猶豫了一會兒,並沒有強求。
見黃子澄如此,丁顯心中也鬆了一口氣。畢竟,如果黃子澄願意代替丁顯,是真的有可能。黃子澄在新學方面的造詣,要遠勝過丁顯。
而且黃子澄的根基也是勝過丁顯的。不要看丁顯身居高位,但是實際上,丁顯夾帶裡並沒有多少人。但是黃子澄卻不一樣,黃子澄在國子監體系之中的位置非一般人可比的。而國子監很長一段是為何夕派別所壟斷,不要楊士奇而今已經大學士,但是在黃子澄面前,也不敢太硬氣。
國子監在洪武十四年之後,一直是大明官員的主力,這一層關係在,而今官場大部分官員,都能與黃子澄在一個體系之中。黃子澄算是師兄。
黃子澄願意他比丁顯更容易組建班底。
而丁顯很看重首輔這個位置,畢竟沒有首輔這個位置在,他即便是投降也不會被重視。
不過不管怎麼說,南京的爛攤子導致南京很長一段時間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丁顯甚至連對這一件事情幕後的人,都沒有精力去追究了。雖然他知道這一件事情背後,一定有人組織。只是而今已經沒有意義。
他已經選擇徹底拋棄南京了。而與北京方面接觸。
「好。」何夕忍不住說道。
等南京訊息傳過來的時候,已經是隆武三年春天了。總體上,南京新鈔貶值了近五倍,短短一兩個月之內,有這麼大的跌幅。
給南京的經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本來已經平定了蘇州之亂,死灰復燃,畢竟這樣程度的貶值,對百姓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很多百姓都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鋌而走險。
這種情況下,南京京營只能牽扯到江南地區,遲遲不能回來了
。
可以說,整個南京現在的情況,不要說組織什麼樣的進攻,甚至撤退,甚至大規模軍隊調動,都未必能行。
畢竟首先要做的是穩定軍心,不因為讓軍隊因為軍餉的問題而產生譁變或者倒戈。再論其他,也就是說,
而今的南京在數月與半年之內,已經癱瘓了。
這正是一個進攻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