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派盛庸卻南京賣慘,並不是沒有用處的。或者,傅友德早就知道了。這樣的情況下,遲早要敗上一場的。問題是怎麼敗而已。所以提前打好了預防針。
讓南京一些人知道,不是我不能打,而今局面有了變化,我的請求你們沒有答應。
云云。
傅友德說的也是事實,一些人嘴上攻擊傅友德,但是內心也承認傅友德所面臨的困境是真的。
攻擊傅友德是為了瓜分傅友德派系的政治利益,與內心承認傅友德在軍事上的見解並不衝突。但是這些人固然想從傅友德身上死死的咬下一塊肉。但是並沒有想過真正的拿下傅友德。
原因很簡單。拿下傅友德換誰去?
這是一個大問題。
在大明所有帥才之中,傅友德算是頂尖了。或許徐達在傅友德之上,但是徐達不肯出馬的情況下,能代替傅友德的也只有馮勝了。而馮勝也沒有出馬的想法。
而其他人就能比傅友德更好嗎?
或許有相當一部分資歷高的將領,覺得自己不在傅友德之下,但是這並不是天下人的共識。
而今北線的戰局,傅友德自然該處罰。但是代替傅友德的人卻是沒有的。不是誰都有何夕這樣大魄力提拔年輕將領的。當然了,即便是何夕用葉沈的時候,他也要親自壓陣才放心的。
「這或許是一次機會。」傅友德心中暗道。
是個機會。
傅友德的心思早就從之前那一場大敗上收回來的,畢竟或許對有些將領來說,之前的戰事,是他終身難忘的。但是傅友德打過太多的戰事了。他早已習慣了迅速從上一場大戰之中抽離出來,將心思投入到下一場大戰之中。
而下一場大戰要勝利該怎麼做?
首先是軍事改革。而今北軍能做到的。南軍也必須做到。其次是武器方面決計不能落後,不敢說超越北軍,但是北軍有的南軍一定要有。
這種改革,傅友德自然是知道觸犯了很多的利益。
之前是斷然不可能的。
而今卻未必了。
因為這一場大敗影響太大了。南京方面所有人,包括朱允炆來說,他們都
不想有第二次這樣的戰事了。畢竟,從黃河到長江,固然很遠。但這樣的戰事,敗上三次,也就到了長江邊上了。
而南京就在長江南邊。
這甚至影響到了南京政權的生死存亡,如此危機感之下,傅友德的改革方案才有可能推行。
所以這個機會,傅友德一定要抓住。
這是前線將士用性命換來的轉機。也是傅友德的一場大考。大考過了。南軍才有與北京對峙下去的可能,過不去。
這一場南北之爭,就進入倒計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