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沒有辦法了。
楊溥神色不變,甚至嘴角有一絲笑意,說道:「我明白。」
這才是大明底層百姓的生活,達官權貴,只是動動手而已。就足以讓一個人從天堂到地獄。之前的楊溥是讀書種子。未來一片光明,雖然家裡比較窮,但也不算什麼?
為什麼楊家其他人苦哈哈的還願意借錢借糧食給楊溥。不就是看到了楊溥的前程嗎?
而今什麼也沒有了。
楊溥作為讀書人,自己不是沒有什麼老師同窗,但是很遺憾。如果打壓楊溥是不同體系的人。比如勳貴一派的,說不定能老師找老師,直接找到更上一層的。但是這一次,並不是不同系統的。
壓制楊溥的就是文官體系之中的人。
楊溥這也樣的讀書人,在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而能當官的人能有多少。這些當官的讀書人,一旦當官,就覺得自己鯉魚躍龍門,已經不是再是魚了。
他們不在乎楊溥這些底層讀書人。
更何況。
前文也說過,這不是一個縣官的想法,朱元璋在的時候,將這些官僚壓制的死死的。而今朱元璋不在了,他們自然想辦法撈過來。這位縣官不是第一,這錢也不是他一個人的。為了這一件事情平事,也不是第一回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為了殺雞儆猴,也不用將楊溥弄得如此之慘。畢竟十幾石糧食算什麼?
因為將出頭鳥打得很慘。下面的人才不敢亂來。
這已經是很多人的成功經驗了。
只是楊溥是尋常人嗎?
歷史上,楊溥能混到三楊之一。位列內閣。心性手腕品行都是一等一的。對於尋常人來,縣官這樣打擊,會讓他永世不能翻身。但是對於楊溥這樣的人來說。沒有直接殺了,就是縣官的問題了。
當然了,對於縣令來說,他覺得對楊溥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夠了,殺人沾血了,總就不好的。更不要說,楊溥到底是讀書人。
數日之後,楊溥就離開了家鄉。
這也是,何夕的善政。何夕規定新路引制度,任何百姓在報備之後,就可以離開家鄉。實際上,這一放開,很多沒有報備的百姓,也能離開家鄉了。
封建社會底層吏員的能力差太遠了。很多比較精細的政策,根本是沒有辦法執行的。
楊溥去的地方不是別的地方。
就是南京。
他要與某些死磕到底。
他來到南京之後,沒有直接去告御狀。
聰明人就是不會吃第二次虧。
他之前直接去找縣令,才有了今日之下場,哪裡不吸取教訓,他在南京以抄寫為生。雖然說,活字印刷,銅板印刷已經很成熟了。但是傳承千年的手抄本,還有一定的價值。
比如很多佛教,只需手抄。表示誠意。
而達官貴人,後宅怨婦。自然不會自己抄寫了。他們只是出錢,讓人抄寫。寺院常年有這樣的活計。楊溥就這樣苟在南京小半年,很多脈絡都理清了。
也搞清楚了縣官在官場上的靠山。
畢竟大部分訊息,都不是保密的。這年頭很多人都沒有保
密意思。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這些資訊的。而南京更是天下資訊的彙集地,你想要的訊息,很有可能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