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外面傳來訊息。
北軍撤退數里,在浮河南岸安營紮寨。接應了浮河北岸火炮。有長期對峙下去的想法。
盛庸打發報信的人下去。說道:「看來,我們必須撤退了。」
正如盛庸所料,吳立才沒有想過與盛庸再打一場會戰。他可不是傻子。
吳立回去一盤算傷亡人數,讓他有些肉疼。
總計陣亡人數超過兩萬之眾,其中騎兵基本打殘。到大反攻的時候,如果能以騎兵為先導,勝利果實就能更大的。但是吳立沒有這麼做,原因何在?不就是因為騎兵傷亡太大了。
總計八萬之眾的第一軍,傷亡兩萬,代表著四個人之中死一個。在打仗的時候不覺得,但是在戰後,士氣低落也是很正常的。
這樣的大戰,明天再來一回,吳立可沒有把握再次打贏了。
吳立又何必一定要打啊。
按照原定計劃,安營紮寨等援軍不好嗎?
只要吳立有一個穩定的營盤,不要說對面十幾萬大軍,就是再來一倍,吳立覺得,也能守得住。
雖然說,浮河南岸營地,不如安陵堡一樣堅固,但是好歹一面臨河,只需防守三面,再加上大量的火炮輜重。根本不可能出什麼大問題。只需守上三天,援軍爬也該爬到了。
至於敵人圍攻援軍,這一點吳立也想到了。
其實也不是吳立想到的。
是作戰計劃之中就有。
所以區區三十多里地,吳立對援軍來援速度並沒有什麼要求。甚至,吳立並不覺得,這一支援軍會先到,畢竟北軍騎兵比南軍更多,即便分配給各軍之後,也是有一支戰略機動騎兵的。
整個戰場雖然不小,但是騎兵調動的速度也不慢。三天之後,說不定先到的是他們。
正因為如此。
吳立才如此安心。
此刻,他將軍隊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去睡覺。另外一部分在連夜施工。建立堅固的工事。
以備大戰。
只是,第二天一早。
吳立發現對面的營地,已經人去樓空了。
浮河之戰,就這樣落下了帷幕。不過,這一戰僅僅是河間大戰的開幕而已。戰事還沒有結束。只是重點已經不在這裡了。
在吳立彙集援軍之後,形成兩個軍與數萬騎兵的戰略集團,跟隨盛庸撤退的腳步,步步緊逼。畢竟十幾萬人撤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今尋求決戰的,變成了吳立。
也不是決戰,而是想要把對方拖著。等待其他各部圍上來吃掉。
這不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