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輕輕一笑說道:“湘王的意思最為明顯,他派人來求援了。”
何夕心中一動,說道:“求援。”
解縉說道:“他被傅友德折磨的不成樣子,已經支撐不住了。他其實也向南京訴苦了。請求南京方面調走傅忠,但是南京方面的意思,卻是想讓湘王回南京。撤銷湘王的日本封地。”
“這讓湘王受不了。”
何夕心中一動,說道:“這可是一個大好事啊。”
對於海外封藩,朱雄英與朱允炆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意見。朱雄英是對海外封藩是比較贊同的,因為朱雄英看來,海外封藩本質上,就是中國的殖民主義。從而在海外建立起殖民地而已。
這個辦法,可以降低中國內外的反對,同時加強王室的權力。
畢竟,如果將來每幾年都要打仗,朝廷內外或許不會同意,但是皇帝兒子大了,要封藩,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看看明代藩王就藩的開支,其實並比不比發動一場殖民地戰爭消耗要小。而前者是完全是消耗。不可能有回頭錢,甚至今後年年都要負擔,而後者經營好了,卻是大明一片新領地。
如此一來,朱雄英怎麼選,也就很正常了。即便將來覺得那些藩王不舒服,可以封遠一點,再遠一定,非洲美洲天下有的是地方。他也不會反對海外就藩這個政策本身。但是朱允炆就不一樣了。
或許是靖江王與晉王的表現,讓朱允炆對藩王非常之厭惡。充滿了不信任。這種情況下,讓他怎麼相信藩王。那麼是海外的藩王,朱允炆也不信任。
之所以不削藩,廢除這個政策。是因為沒有必要。
而不是贊同。
但凡有了機會,朱允炆不介意給這些藩王一些好看。
比如而今,日本戰事遲遲不定。其實朱允炆是很惱火的。他之前想調集東洋兵馬進攻遼東,但是傅忠主力前腳離開日本,後腳日本就亂了。傅忠更是鎮壓不住。
這種情況下,朱允炆怎麼不惱怒啊。
朱允炆放棄日本的心思都有了。
畢竟在南北相爭的時候,軍費也不是無限的。但問題是,朱允炆放棄洪武年間打下的日本,這是丟棄祖宗的土地,如此一來,朱允炆的正統性就有了損傷。
但是讓朱允炆繼續投入,他也不肯。主要是太費事了。海運也是要成本的。
朱允炆的本意就是,讓傅忠利用東洋本地的力量來牽著北京。秉承這個想法,朱允炆自然要下面給他解釋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於是傅忠與當地藩王紛紛上奏,都說對方的不是。
湘王為首的藩王,說傅忠不力行剿賊,反而將心思放在消弱他們的兵權上。他們的兵權是太祖爺給的。豈能讓臣子取消啊?
而傅忠的意思是,而今東洋兵力不足,財權與兵權分散在各家藩王手中,日寇猖狂,但不足為慮,如果朝廷願意增兵,只有多五萬兵馬,他就可以平地日本,如果朝廷不願意增兵,可以讓他統領藩王兵馬,並且接管藩國財政權,就地徵兵,也可以平定日寇之亂。
如此一來,南京那邊聽誰的?
自然是傅忠的。不僅僅傅忠是傅友德的兒子,也是傅忠的想法與很多士大夫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是見不得地方上有獨立的勢力的,對封藩這一件事情,本身就不是太贊同的。
是以他們自然想平定日本,列郡東洋,如此一來,也多出一些官帽子給這些人啊。
只是如此一來,也就是這樣了。
就湘王來說,他其實不想投奔北京的。畢竟傅忠大軍在側,並不好對付。但是他也沒有其他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