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何夕開海以來,有無數勳貴在海上得到利益,但是得到利益最大的,其實也就那幾家,方家與張家都是其中之一,可以說雙方的利益大多都是在海上的。
如果戰事也波及到了海上,雙方的生意還做不做了?
如果不做生意了,他們家族的損失,誰來彌補,誰來買單?朱允炆嗎?
所以,為了能繼續做生意,海上不能亂。但是為了給彼此後方一個交代,更多是給朱允炆一個交代,彼此一定要打。
何夕與方家這麼多年的交情,是有一定的互信的。何夕給方乘風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不許南軍船隻進入渤海,進入天津,不許中斷,天津與營口的貿易。
其餘的,其實是方家的自由發揮。
而張家就不一樣了。
往前數四五年,誰會知道,最後上臺的人是朱允炆,張家與朱允炆可沒有交情。張家必須想辦法糊弄朱允炆。但是同時不能傷害到自己的利益。
當然了,方家與張家的互信,也沒有強大的。這種一言不合,在海上都打出真火的事情,從來不少。但是雙方都秉承著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不騷擾商船。
另外一個原則,是不激化海上的矛盾。
而何夕也是支援這兩個原則的。於是,不管海上打成什麼樣子,邸報之中都是一筆帶過,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戰爭一樣。
而朱允炆的軍事思想,嚴重跟不上時代,他居然沒有想過,從海上打的。倒是傅友德想過,令一支水師從山東出發,直接進攻天津,只要拿下天津,進逼北京。戰線很有可能推到北京城下。
如此一來,北京城以南的府縣,都在傅友德的掌握之中了。
但是登萊水師表示,打不過遼東水師。
傅友德也知道,何夕對遼東水師很重視,而遼東水師更是跟隨徵東軍隊打過日本,比起守家在地的山東水師要厲害的多,也是很正常的。
於是,這種種情況之下,就看到了而今的局面。
黃觀站在身後聽船長將海上公共的秘密,娓娓道來。心中忽然有一種感覺,大明天下勝負之數,似乎已經定數,就是北京。
對於軍事,黃觀並不是太懂。但是對於人心,黃觀比尋常人更明白一點。
看上去張家與方家在做同樣的事情,但實際上,在黃觀看來,方家做這樣的事情,對北京方面是有利的。而張家做這樣的事情,分明是磨洋工,陽奉陰違。
按理說,張家應該拼命作戰,在平叛戰爭之中,獲得極大的功勳,從而改換門庭。是什麼讓張家選擇了這種近乎背叛的手段。
固然是因為戰局,與無能為力。還有張家自己的利益受損。但是本質上,是南京方面並沒有完成對天地整合。
畢竟,各方面都有各方面的利益,真正的厲害人物,都是能將所有人的利益都調和好,讓大家力氣往一處使,不內訌。而張家的表現,最少是南京方面忽略了張家的利益,或者說張家在中樞,根本沒有任何獻言建策的權力。只能被動執行任務,而任務本身也不符合實際,才回引發下面的消極對抗。
戰事一時勝負在黃觀看來,並不要緊。
畢竟敗了,再打贏便是了。
但是這兩家所反應出來的問題,才是巨大的。是南北相爭的一個側影,同樣也是南北相爭一個剖面,從而能窺探到勝利女神到底青睞誰?
此刻,黃觀忽然有一種在北京出仕的衝動,他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機會。
就這樣船隻在炮聲之中,繞過了交戰的船隻,也沒有進入渤海,而是直接向北區了旅順。
這也是何夕的命令,為了安全起見,外來船隻,只能到旅順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