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畢竟比不上南京。
問題就來了,從北方,從西北運輸硝石到南京,花費太大了。特別是在開海之後,大明發現有另外一個硝石產地,雖然看上去很遠,但實際上很近,那就是東洋,確切的說,是日本,琉球。
只是而今日本亂起,硝石供應很成問題。
畢竟,傅友德要的火藥數量,不是之前的幾倍,而是幾十倍。
傅友德只能確定將來火藥消耗數量將有非常非常多,至於多多少?傅友德也不知道,只能說是多多益善。而且傅友德本身,就給朝廷難題的想法,畢竟朱允炆也給他難題了。
他總要給自己爭取一下。
日本硝石不要指望了。如此一來,總體硝石產量是在消減的。而需求一下子多了這麼多。朝廷一時間能夠供應上來才是怪事。
方孝孺細細將其中問題一一道明。朱允炆說道:“難道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方孝孺說道:“硝石倒是有解決辦法,臣想辦法與琉球商議,或者乾脆派兵去琉球,加大硝石生產。倒也是能夠供應上來。只是需要時間。但是其他兩件事情,也不是不能解決的。但是缺人。”
朱允炆說道:“怎麼說?”
方孝孺說道:“開戰之初,臣就去過太平鐵廠。太平鐵廠與太平工理人心惶惶,但是各種技術之先進,卻是大明僅有的。欲求兵器之利,必須在太平鐵廠。只是太平鐵廠這一段時間,問題多多,最大的問題是,派過去主持的人。根本不懂其中奧秘,指揮撈錢,對於其他的事情,亂下命令。做不出來,就橫加指責。這些天,太平鐵廠的工匠,逃亡日多。官員加以私刑。如果再不處置,恐怕將來想用的事情,就不能用了。”
丁顯在一側,看重方孝孺。嘴角似乎微微勾起,怎麼看都有一絲嘲笑的意思。
丁顯有這樣的表情,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朱允炆登基,本質上是對朱元璋當政時期一系列政策的反動。
其實最大的反動,就是土地上。
只是朱允炆登基以來,忙於穩定自己的地位,他根本不知道,一直到洪武二十七年的全國耕地總額,他在登基之後,已經開始下滑了。這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很多人都在做。
朱元璋費勁一切手段,將大明的耕地清丈出來。得罪了不知道多少人。他們對朱元璋恨之入骨,卻不敢亂動,而今還僅僅是試探。想辦法將已經清丈出來的土地再次變成隱田。如果朝廷不加以阻止的話,數年之後,一場的瘋狂的洗劫就會開始了。
歷史上就是這樣的。洪武年間的耕地到了弘治年間僅僅剩下一半了。
不過,這僅僅是暗潮而已。方孝孺或許有所察覺,但是方孝孺不能動,因為這些人是方孝孺的根基,他只能希望下面人做得不要太過分。太過分了,方孝孺是會出手阻止的。但是不會翻到檯面上的。
而太平鐵廠也是如此。
何夕制定的章程之中,已經何夕擬定大明律之中,都已經刪除了匠戶這個名詞。也就是說太平鐵廠之中的百姓,他們不是為朝廷服役的工匠,而是做工的百姓,不是奴隸,擁有人身自由。
不想幹了。走就行了。
怎麼能說逃亡的。
而太平鐵廠的官員,他們僅僅是經營工廠,並沒有對工人處於刑罰的權力,他們可以開除工人,可以罰沒所有工資獎金,但是對工人用刑是不可以的。
但是方孝孺上臺,他本意是對何夕很多惡政下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是不能動搖的。但是對於一些善政,方孝孺也是想要保留的。比如太平鐵廠。
太平鐵廠的存在,給大明朝廷省了多少銀子,帶來多少利益,這都是能從朝廷賬冊上看得見的。方孝孺是想要保留下來,並且讓給他們運作下來。
只是,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不受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