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解縉的分工
解縉來到宮中,朱雄英本想問問南邊的戰事,但是看解縉的樣子,就不好意思問了。
解縉兩個大大的黑眼圈,滿眼通紅,佈滿了血絲。之前的風度,也沒有剩下多少。
朱雄英忍不住問道:「解卿,你這是怎麼了?」
解縉說道:「陛下,最近內閣太忙了。」
朱雄英問道:「你忙什麼?」
解縉說道:「我也覺得我忙的比較少。但是到了內閣之後,才發現不對。我的事情非常多。首先,要組建,學部,禮部。其中學部直接負責管理國子監,營口大學,瀋陽工理,旅順航運,四所大學。還要負責組建天津大學,大寧大學,東勝大學三所學校,以及將每一個府縣學校改成中學與小學。」
「並在明年組織三次次考試。」
朱雄英說道:「什麼考試?」
解縉說道:「中考,高考,還有吏考。」
隨即解縉開始細細的解釋了。
朱雄英還沒有聽完,就知道解縉說的是什麼了。
何夕幾乎是復刻了後世的制度。
這是意識形態上與南京的對抗。南京不是要舉辦科舉嗎?從而拉攏南方計程車大夫。而何夕直接大興教育,從而完善教育體系,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
如果都完成的話,北方有一個初步的教育體系。
有了一個即便的人才培養梯隊。何夕改革的種種才算真正的紮根於這個時代了。最少這些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決計不會想北京被南京打敗,因為那樣的話,他們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會一筆勾銷了。
而且這也是一個好時機。
整個北方儒學聖地是什麼地方?是河東學派,一直到明中期,河東學派在儒學之中,都有一席之地。而河東在山西,不再北京下轄的地方。而北京下面管的地方,要麼就是元末戰亂,殺成一片白地。要麼就是遼東,漠南,這些原本就不是中華文化圈的土地。他們根本不在乎什麼儒學不儒學的。
甚至就學問來說,解縉就能碾壓下面幾乎所有人。
誠然,解縉的底蘊深厚,是第一流的人才。但是解縉畢竟年輕,積累不夠,在南方,別的不說,在學術上能夠勝過解縉的人,不敢說車載斗量,也大有人在。
但是在北京,解縉的才華,就能排在前十了。這前十名之中,大多都是何夕與何夕身邊的人。
可以說解縉負責這上面的事情,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當然了,如此一來解縉就非常忙了。
不說組建新學校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而今整個北京都在缺人。不僅僅缺士卒,卻工人,缺吏員,精通何夕新學的人更缺。
單單是找人去負責各地府縣的學校,已經夠費勁了。..
還有一件事情,讓解縉頭大。
那就是制定小學,中學教材。
大學教材,不需要解縉來管,一般都是大學自己負責的。而中小學教材就需要解縉來負責了。而今儒學啟蒙教材是什麼?三百千,這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解縉要搞出簡單容易,又能與之媲美的教科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要忘記解縉還負責禮部。
在何夕變法之後,北京禮部與南京禮部是完全不一樣了。
南京禮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儒家是以禮治國的。禮部代表了政權的合法性,雖然禮部事情清閒,但是禮部卻是六部之首,非常清貴。
但是北京禮部就不一樣了。
北京禮部負責,鴻臚寺外交,負責朝廷禮儀,還有對文官武將的封賞等等。這些傳統的禮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