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見朱雄英
為什麼會賠錢?
一方面其實是後發工業國的窘境,他們所生產的東西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限。還承擔了大量從發達工業國遷徙產業帶來的成本。另外一方面,其實也就是封建管理制度,不足以管理現代工業。
這裡有各種原因,什麼官僚了,什麼私心了,腐敗啊。或者管理能力的邊際效應了。都可以解釋。
而最為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將這些工廠轉給私人。倒不是說私人沒有這些問題,而是私人得有這些問題,自己就被市場淘汰了。而且何夕就從管理龐大生產體系,變成只需規範市場體系,減輕了太多的工作量。
而且這種工作量並不是何夕自己的。
如果是何夕自己的,大不了學朱元璋,只要不死,就往死里加班便是了。這也沒有什麼。
但問題是,這個工作量是增加給整個大明官僚體系的。
即便而今,在遼東工廠體系之中工作的官僚,已經相當不少了。
龐大的官僚體系,低效的工廠體系,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會帶來什麼?何夕自然清楚。
是。因為技術的問題,何夕現在看見的其實僅僅是很簡單的市場問題。只需要有新的市場,很快就解決了。但問題是將來怎麼辦?
何夕悠悠一嘆,以他的本意,其實並不想拋棄國有制度。畢竟在何夕內心之中模板,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他想要大明朝廷不管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都必須是一個強力政府。
畢竟如果中國這麼龐大的帝國,有了一個鬆散政府,將來遇見的問題,只會更多,不會更少,至於何夕所想的參與大航海時代爭鋒之中。那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而一個強力的政府,不掌握大量的生產資料也是不可相信的。
其中分寸在什麼地方?
何夕只覺得頭大,到了這種非常細節的內容。何夕只能依靠後世一些經濟思想來辦事。不可能照搬後世很多經驗。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不管是現代都是這樣的。大明也是這樣的。
只是何夕內心之中卻隱隱約約,有一個聲音在問:“我能成為中國改革的設計師?”
能不能,已經不重要了。
不管是何夕自願與否,時代都將這個擔子壓在他身上了。
——
這畢竟是長久之計。
不急於一時。倒是有一件事情,何夕必須要做。
不是別的事情,那就是去見朱雄英。
只是何夕再見朱雄英的時候。
何夕幾乎不認識朱雄英了。
朱雄英換了一身很簡單的棉布衣服,站在講臺之下,下面密密麻麻有幾十個學生,窗戶外面也有幾十個學生趴在窗臺上認真聽課。
因為這個時代建築都是土木結構,跨度有限,當然了,那種非常大的殿宇,並不是不能修建,比如皇宮的三大殿,只是成本非常高,最高的成本都是在尋找合適的樑柱。
而那種支撐這麼大殿宇的大木,非數百年才能生長出來硬木不可。那真是砍一棵少一棵。
而營口大學堂,自然沒有那麼多奢侈的材料。故而,營口大學堂的教室,一般是單獨三五間的建築,就好像鄉間祠堂廟宇一般。能有幾十個人就不錯。
這裡裡外外有百餘人的場面。
可見朱雄英在這裡受歡迎程度。
何夕也站在外面細細聽。
朱雄英雖然年不足二十,臉上的絨毛稚氣尚存,但是面對下面這麼多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學生,根本沒有一絲緊張,頗有大將風度,揮灑自如。他身後的黑板上,寫了很多名字。
什麼四民月令,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桑輯要等等。
何夕也認出來了,這是一些農書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