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說道:「國公,這應該如何應對?」
傅友德說道:「如果要動兵,就要快。越快越好。有些話,本來等殿下登基之後,再告訴殿下,但是而今,卻必須先說了。殿下覺得,大明能戰的軍隊在什麼地方?」
朱允炆聽傅友德這麼問,心中已經有了揣測,說道:
「可是在北京?」
傅友德說道:「大抵不錯。洪武十五年後,北方几乎年年打仗,將士們百戰餘生,更有最先進的武器都在北方。何夕這個人,別的手段,我都不太在意,而打造武器的能力,實在令我佩服之極。可以說,他一個人讓大明的兵械大變樣。而今大明士卒用的東西,在開國之時那是想都不敢想到,更不要說,打造兵器最多的地方,就是北京與遼東。」
「這就是為什麼,陛下要設北京的原因。兵與鐵皆在北,必須加強控制。而今南京京營雖然也是精銳,但是多年沒有打仗了,即便有打仗地,也不過,是雲南,廣西,四川等地鑽山溝,這些地方的戰事,不能說好打,但是與北方大戰,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在北京也是一些人脈,至少知道一點,吳王的影響力不過北京一城,而沒有到邊軍,所以,吳王一動,必須馬上平定,時間一長,吳王能納邊軍為己用,這事情就不好辦了。」.
朱允炆本來沒有打過仗,他對打仗根本沒有感覺,聽傅友德說得如此嚴重,立即說道:「該如何用兵?」
傅友德沉吟片刻,說道:「我立即調動京營順著運河北上,調集江北兵馬,圍困北京城。」
其實在傅友德看來,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是調集一員重將,直接去邊軍,召集邊軍人馬就地平叛,而不是大軍北上。
只是,傅友德之所以不提出這個意見,是有原因。
調重將北上,這個重將的分量不能輕了。因為一旦輕了,不可能與朱雄英爭奪邊軍的影響力。所以,這樣的將領數量有限的,最合適的人是誰,是傅友德。
但是傅友德不想去。
兩個原因,第一,太危險了。孤身北上,調集舊部,迅速平叛,對國家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其中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別的不說,當年忠於自己的舊部,而今還是嗎?人心是會變的。
一個不好,傅友德將小命都陪進去了。
當然了,傅友德作為當年敢在萬軍之中,殺進殺出的勇將,是不怕死的。就是時機不對。因為朱允炆登基,真是一場大洗牌的時候,傅友德作為有功之臣,豈能在這個時候,離開南京,到時候,他不再京師,誰給他爭取利益啊?
豈不是,讓他沒有最大的好處了。
傅友德冒險擒拿藍玉為的是什麼?不就是利益嗎?這個時候豈能拱手讓人?
至於派人別人去?徐達去不了,病了,讓馮勝去?確定馮勝不會投敵嗎?
傅友德這個方案,最大好處是傅友德統率京營,節制北方大軍,兵權就是最大的利益,只要兵權在手,傅友德並不怕南京城中沒有自己的位置。
無非是戰鬥規模大一些,平叛速度慢一點而已。
說到底,傅友德內心深處並不是多看得起北京方面的將領的。畢竟何夕雖然有手段,在傅友德看來,還是有一毛頭小子。
「不行。」丁顯說道:「潁國公不能去,最少不能調集京營北上。而今南京局面不穩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這一件事只能讓別人來。」
朱允炆沒有登基,京營的穩定勝過一切、此刻對京營進行大規模調動,不管是好的調動,還是不好的調動,在丁顯看來,都是不穩定因素,一旦出了事情,那問題就大了。
所以,而今鎮之以靜,保證朱允炆登基順利,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要先放一放。
特別是蜀王搞出這些事情了,影響很不好。很難說南京城中,有沒有一些人,對朱允炆登基不滿意,此刻正在蠢蠢欲動。
丁顯的話提醒了朱允炆,朱允炆也反應過來了,說道:「對,國公是孤的定海神針,是萬萬不能動,區區小亂,也無須國公動手,還請
國公給孤推薦一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