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說道:「要不要傳令天下藩王來奔喪。」
朱允炆眉頭緊鎖,陷入沉思之中。
按理來說,應該傳令天下藩王奔喪。太子朱標馬皇后薨逝的時候,都傳令天下人來奔喪。藩王之中有藉故不來的。也是讓世子代勞。而洪武一朝,是立規矩的朝代。.
有了這樣的故事。而今也應該讓藩王都召入京師才對。
但是朱允炆而今面對很大的問題。
詔書這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大雷。
朱允炆可是知道,他那些王叔們,可不是對皇位一點想法都沒有的。更不要說,這些藩王之中,最少也有兩三萬精兵。有自己的班底,一旦他們都來了京師,魚龍混雜之下,鬧出什麼事情,對朱允炆也相當不利。
一句話,他沒有底氣。
但是,同樣的問題,如果不讓藩王來奔喪。這本身就是對他正統權的傷害。要知道,大明皇帝不僅僅是皇帝,還是朱氏皇族的族長。後者同樣重要。
畢竟,而今大明藩王十幾個,從漠北到南洋都有。
這些地方,大明朝廷是管不了的,分封,其實就是以宗法制度來間接管理。對於這些藩王來說,大明皇帝管理他們的法統,其實就是朱氏皇族之長。
在朱元璋這裡,這兩者根本沒有區別。但是到朱允炆這裡就不一樣了。他即便有詔書繼位,繼承的也是大明皇帝。而不是朱氏族長。後者這東西,必須要族人支援,才行。
所以,將所有藩王都叫過來,在朱元璋靈前承認自己的地位,這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不這樣做,今後各地藩王與大明之間關係,恐怕要重新定位了。
朱允炆反覆思量,說道:「暫且算了吧。而今繼位是頭等大事。」
丁顯說道:「不過,我覺得有一人可以召他回京。」
朱允炆說道:「誰?」
丁顯說道:「吳王。」
朱允炆說道:「叫他過來?不行。孤沒有坐穩皇位之前,他還是不要過來的好。」
丁顯說道:「殿下,不可。申國公這麼長時間沒有傳來訊息,十有八九沒有成功。而今局面本身就很危險了。只要召他入京奔喪,趁機拿下來。從而今永除後患才是上策。」
朱允炆說道:「他會那麼聽話?」
丁顯說道:「不知道。不過,臣的意思是,這不重要。他如果來了,正好。如果不來,接責以不孝之名,而且何夕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陛下的女婿,讓何夕也來奔喪。總之,讓天下人知道,彼輩狼子野心,不仁不孝,毫無人心可言。」
「如此我們才能藉機收拾北京。為殿下立威。」
朱允炆說道:「立威?」
丁顯說道:「立威。之所以有今日的事情,全然是陛下威名未著,天下群臣輕視殿下,殿下需要一場勝利,而今想來想去,也只有北京最合適的。北京那邊與殿下的關係,天下人誰人不知?即便手段狠毒一些,天下人也可以原諒的。只要殿下能拿下北京,天下也就知道殿下的手段了。」
朱允炆正在思考的時候。
忽然一個錦衣衛進來,在朱允炆身邊耳語幾句。
朱允炆一愣,說道:「什麼?吳王在北京即監國位?」
朱允炆雖然還沒有登基,但是已經繼承了很多東西,比如錦衣衛,毛驤已經辭去錦衣衛指揮使之位,而今的錦衣衛已經在朱允炆手中了。當然了,這個時代的錦衣衛固然沒有讓小兒止啼的威名,但是作為一個情報機構,卻是很合格的。
從漠北
到南洋,甚至到印度,都有錦衣衛的眼線。更有專門的情報分析機構,吸納後世一些情報知識之後,朱元璋對錦衣衛投入很多。雖然因為時代與技術的條件,錦衣衛很多工作,自然不如後世的情報機構。
但是在這個時代,也算是頂尖的,沒有任何一個機構能與錦衣衛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