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錢糧
只是這對朱雄英來說,太不友好了。
首先,朱雄英本來就有得皇位,忽然有了波折,何夕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實際上,朱雄英對於何夕能不能做到,他所說的事情,是很存疑的。
即便何夕能做到,朱雄英又何必承擔其中風險,就為了變法?
這是他最不能理解的。
其次,就是朱雄英感受到來自何夕的威脅。
北京,遼東是何夕的基本盤,朱雄英雖然一直拉攏很多人,但是根本不能與何夕在兩地近十年的經營相比。而今是這樣,如果將來靠著何夕打下天下,又會是什麼樣子啊?
朱雄英的皇帝本能,感受到深深的不安。
好歹,朱雄英也是朱元璋培養出來的。他心中再不舒服。也沒有表現出分毫。說道:「姑父,這三不足如何變法?」
何夕說道:「我之前在遼東所擬定的票據制度,你還記得吧?」
朱雄英說道:「自然記得。」
何夕說道:「以這個制度為根本,發行糧票,鎖死糧食價格。穩定糧價。這一次申國公動手,也給了我們機會,最少可以從鄧家收攏幾百萬兩的錢。並且,我擬定,發行國債,超量發鈔等政策,在今年與明年兩年期間,提供一億元的財政支援。當然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朱雄英大吃一驚,說道:「一億元?」
何夕說道:「正是一億元。」
打仗就是打錢,何夕豈能沒有準備。在錢上面,何夕準備的最多。
甚至可以說,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後,何夕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今天做準備。
首先,銀元代替寶鈔已經完成了。這就給了何夕機會,也就是說,何夕超發的貨幣,並不是北京一地承擔,而是整個大明乃至南洋,很多地方一切承擔。
這種金融霸權,這個時代很多人還未必理解。
或許有人覺得,一旦開打,難道南京那邊還會有北京有經貿往來,貨幣還能流通的嗎?
答案是能。
即便是戰爭也抵擋不住金錢的往來。甚至很多人會更賺錢。
其次,北京與遼東的工業也有很大的發展。
總體上來說,這兩地的工業發展其實不如何夕的預期。雖然工廠生產體系,已經擴散開來了。北京,遼東大大小小的工廠,也有兩千多家了。否則,何夕也不會說兩地賦稅有一千萬元。
這是田稅,關稅,鹽稅,商稅等各方面的總和。
大抵上大明朝廷七分之一。
但是,何夕也明顯的感受到了增長乏力。一方面是市場原因,而今遼東與北京的工業產能,已經能夠滿足已知世界了。日本,南洋,漠北,等地。至於大明腹地,反而遇見瓶頸。
自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與士大夫特權的阻礙,讓北京遼東商品,難以進入這些富饒之地。特別是,洪武二十五年後,朱元璋逐漸放權給內閣,以方孝孺為首的內閣為了安定南方,推行一系列政策,就是阻止北方的商品進入南方。維繫原本的生產關係。從而穩定局面。
這種保守政策之下,南方一些隱患被壓制下去了,甚至也有一些欣欣向榮的感覺。
一方面,整個大明本身就在經濟上升期,元末戰亂對大明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另外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會遭到抵制。遭到抵制的主要是布匹。因為這後面牽扯太大了。而其餘的廉價鐵料,還有其他機器引入,反而讓南方的很多產業更加繁華。
但是從而限制了北方工業產能的上限。
不過,數年之下,很多企業主也賺了不少錢。
何夕就
由了發行國債的基礎了。
除此之外,何夕也預備另外的舉動,那就是進一步國退民進,放開最重要的煤鐵行業,將官營的煤鐵全部賣出去,引入大量資金,作為軍費。
畢竟,一方面煤鐵的利潤已經很薄了。這個薄,也是因為官營的種種原因,官府辦企業,幾乎都會將企業辦成了衙門。何夕很想知道,後世國企是怎麼經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