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何夕的規劃
何夕對未來一直在思考,很多事情,一次又一次的推翻自己的想法,一次又一次重建自己的想法。
秉承著讓大明進入現代化的想法,始終沒有變過。但是具體到該怎麼做?一個時期的何夕,有一個時期的想法。這本身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進步的過程。
何夕每天花在這上面的時間從來不少。
此刻朱元璋問起,何夕對答如流。
何夕說道:“陛下,以臣之見,注意分為三件大事,第一為北京的工廠尋找市場。而這市場,應該分為兩類,一種是國內的,一種是國外的。”
“國外的最為簡單,那就是對外貿易,加大對外貿易的投入,這一點上,我已經在籌備了。比如降低對出海商戶的要求,讓中小商賈可以搭船出海。並且派出探險隊,去海外尋找更多的市場。”
“派出官方船隊,去天竺,去非洲,去歐洲,加強對外聯絡,讓大明的商品銷售出去。甚至不惜戰爭。”
“在國內,具體怎麼做,我還沒有想清楚,但是有一些地方,已經想明白了不少。”
隨即何夕將他預備對河北農業的改變告訴朱元璋。想辦法將最先進的農具賣給百姓,並修建水利工程,讓百姓擴大耕種面積,成為一個重要的消費群體。
從而消化北京,遼東的產能云云。
何夕之所以,將市場放在第一位。是有原因的。
原因無他,何夕之所以能拉起一批人,固然是何夕在學術上的造詣,所帶來的聲望,但實際上,這些聲望並不是說沒有用,但是用處不大,真正讓這麼多人都支援他的原因是,何夕能帶他們的賺到錢。
故而,何夕必須讓經濟發展起來。讓跟隨他的人都嚐到了時代與發展的紅利。他們才回繼續跟隨,如果讓他們都賠了,就不用想,這些人一定會搖身一變,成為了何夕的反對者。
而經過何夕調教過的工廠,比起手工業作坊效率要高出不少。在一些堪稱藝術品的手工藝還有所不如,但是在前工業時代,是物資短缺的時代,根本不用擔心不需要不需要。需要擔心的購買力。
是的,購買力。
大明大部分百姓都是赤貧,能不能吃飽都是問題,根本沒有錢賣多餘的東西,即便是生產工具也是一樣的。
而且,少數有消費能力的人,消費的東西也與工業生產的大宗商品有著出入,所以,不要看工業體系好像建立起來了。但是如果維持下去,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擴大對外貿易,是何夕能想到的。國內貿易,僅僅是一個補充。
當然了,這裡有一點,何夕並沒有說,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何夕在怕。
其實,前文說過,真要算起來,大明六千萬人口,在這個時代,才是最大的單一市場。如果能往工業品完全佔據大明國內市場,那麼支撐起遼東,北京的工業體系,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的。
但是何夕不敢這樣做。
何夕怕的不是拿些腐儒們,而是怕,在工業產品衝擊之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解體瓦解,從而帶來的巨大的災難。畢竟,晚清民國出現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歸納到這個一個原因上。
外國人只要在中國大地上賺錢,不需要在收拾局面。所以,就形成了萬惡的舊社會,形成了人民的極端貧困。要知道古代中國百姓並不是都如解放前的農村那麼窮的。
甚至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均消耗糧食的資料,還比不過宋朝。
從農業生產上來說,農業技術革新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清代的糧食畝產是超過宋代的,農村本來應該比歷史上要更有錢才是,但是解放前的農村,是普遍破產。日子過的苦極了。
如果貿然將工業品傾銷全國,所帶來的後果,會是什麼樣的?何夕不知道。
那是將中國其他非工業區當經濟殖民地來經營的,時間長了,鬧出遍地烽煙,都是有可能的。是以,何夕才想要改造河北的農村,想辦法,河北百姓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進化為專業化經營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