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不幸,國喪接著國喪。
只是太子死後的風波爆發出來了。這個危機早就該爆發了。只是被馬皇后的病給壓住了。
朱元璋自己都知道,他把諸王都召入京師之中,對此就應該有所預見。本來太子的葬禮後,對於這一件事件應該有所交代,但問題是,馬皇后的病,突如其來,一下子打亂了朱元璋的所有計劃。朱元璋的一切圍繞著馬皇后的病而進行。
只是朱元璋也沒有想到幾十年來相濡以沫的妻子。在最後的時候給自己重重的一擊。
世界上再沉重的打擊朱元璋也見過。來自最親愛的人,這樣的不原諒。卻依然讓朱元璋破防了,大抵是朱元璋少有幾次破防。
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誰主持馬皇后的喪事。禮部負責操作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此之外。
前文說過喪禮最能體現儒家的上下尊卑地。別的時候不好說,但是在這個時候一目瞭然。
之前太子葬禮上朱雄英吃了悶虧,就是被動手腳,但之所以要動手腳,不願彰顯朱雄英嫡長子的地位。
這個問題在馬皇后的葬禮上尤為嚴重。
馬皇后的中宮,地位不容動搖。
可以說馬皇后的葬禮就是朱元璋葬禮的預演,在規格上有所差距,是在各種人物關係上相差不大。如果太子還活著,一切以太子為尊,自然不用多言,亦沒有什麼好爭議的,但是現在太子已經不在了。太子之位空懸。
甚至可以說,在這個葬禮上突出自己的地位。誰就有可能在奪嫡之戰之戰,佔據先手優勢。這一點也不誇張。
畢竟而今,整個天下人都在思考,誰是新太子。而誰在馬皇后靈前,得到了主祭的地位,甚至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政治風向。誰為新太子的政治風向。
而一旦很多人達成了共識,那麼先要更改,就是非常難的事情了。
晉王對於這一件事情,更是分外感興趣。
畢竟,晉王是所有藩王之中,對儲位最熱心的,原因之一,就是而今晉王的尷尬地位。
晉王的封地雖然在邊塞,但問題是在大明遷徙藩王之列,如果沒有秦王之死,而今的晉王就不知道封到什麼地方去了。但是即便是有秦王之死,晉王也知道自己的封地,遲早會出問題的。
畢竟,域外封藩,幾乎已經成為上上下下都贊同的國策。即便是晉王也不能對抗,只能拖延。
晉王不想去邊荒之外的不毛之地,一直想留在大明,留在中原地區。而晉王一直沒有想到辦法,但是太子死後,他想到了。自然就是留在大明當皇帝了。
其實,晉王也知道,他在朱元璋那裡形象並不好。並不受朱元璋待見。所以,晉王要先出手,鎖定局面。更何況,晉王覺得自己在這一件事情上有優勢。
幾乎是當仁不讓。
無他,朱雄英與朱允炆之間的小齷齪,根本瞞不過有心之人。何夕能夠看明白,晉王自然也能看明白。太子的葬禮上,兩人的事情,就有一點拎不清了。而皇后的葬禮,又怎麼能讓皇孫一輩打頭,雖然是嫡脈,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便這一件事情讓太子一脈來承擔,那麼誰為首?
這一件事情,朱雄英與朱允炆恐怕還要撕上一場。
如此一來,他們兩個人對這一件事情,恐怕要失之交臂了。
而晉王最大的優勢,就是所有皇子之中,最年長者,是除卻太子,秦王之外,嫡三子。而今太子與秦王不在,馬皇后的葬禮上,豈不是該晉王抗大梁了。
晉王自然是當仁不讓。
覺得這一件事情是絕佳的計劃,一定要拿到手,於是,晉王非常活躍的參與到馬皇后的葬禮之中,一時間,不知道人會以為馬皇后只有晉王一個兒子,其他的子孫都死光了一樣。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