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綸自然也是明白,何夕的一些做法,也起了壞頭,畢竟何夕在處理很多事情上,喜歡用錢來擺平。也給很多人不少啟發,算是有樣學樣了。
其實很多人也都知道金錢的權力,只是在朱元璋這裡,將金錢的作用完全壓制了。再有就是錢不夠多。幾萬兩的富豪,在幾十萬兩,幾百萬兩的大手筆之前,根本算不了什麼。
對於解綸來說,他如果不做出鉅商大賈,就不值當他放棄而今的身份地位。畢竟,他現在雖然比不上楊士奇,但是等將來,何夕上位,他這輩子未必不能將六部尚書的位置坐上一坐。
解綸終於下定了決心。
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見楊士奇。
楊士奇聽了解綸的心思,大吃一驚,說道:“解兄,你放著大好前程在,這有些得不償失啊。”
解綸說道:“楊兄,沒有什麼得不償失。所謂之大好前程,都是鏡中花,水中月。將來的事情,誰說得準,倒是而今的機會,以我對何大人的理解,恐怕是沒有下一次了。”
楊士奇微微點頭,心中暗道:“這倒是沒有錯。”
楊士奇對何夕這一次舉動,並不是很贊同的。但是之所以沒有反對,是因為楊士奇知道,何夕並不是完全放棄了國家直接開辦工廠的模式,而是屬於產業調整。
之前,大開大放,幾乎什麼都弄。何夕目的更多是在驗證,產業化分工,流水線作業,等等生產模式,代替手工業模式,有沒有問題。
而今維持這麼大的盤子,的確是問題多多。遼東窩案是一回事,從經濟效益,人才使用上,又是另外一回事。
總之,縮小盤子是真的。但並不代表完全放棄。甚至經過這一次調整之後,很多重點工程掌握在朝廷手中,將來是不會再放出來的。
的確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財富盛宴。
楊士奇想明白這一點,他也是有一些心動的。
只是楊士奇不缺錢。再者,楊士奇的前途才真是遠大的。
何夕的幕僚之中,姚廣孝最重要,但是姚廣孝最沒有前途。
無他,姚廣孝才華是有的,但是他更類似於謀士,軍爭設計,官場設謀,前手佈局,後手破局,這是姚廣孝的才能所在,但是給姚廣孝具體一個官職,反而不行了。
讓姚廣孝去操持具體事務。是對姚廣孝的浪費。
所以,在北京這一段時間,何夕忙得腳不沾地,但姚廣孝卻忙得踏遍北京附近的名山古剎,順便從何夕,申國公這邊化了一些銀子,準備在北京北邊,建一處寺廟。
過得很瀟灑。
而楊震在北京這些事情上,作用也很大,但是奈何楊震不是官員,將來何夕也沒有讓楊震當官的意思。或者何夕什麼時候把持朝政,真正推行變法,將很多經濟職能納入朝廷管轄之下後,楊震才能當官,否則朝廷之中,根本沒有楊震的位置。
唯獨楊士奇,科班出身,國子監而今算是大明朝廷正統取士之路。
再加上在南洋有軍功在,底子很厚實。至於錢財,給何夕辦事的人,何夕都不會虧待,更不要說楊士奇有從軍的身份,當年南洋的斬獲,何夕可以對軍中分了。以楊士奇的身份,家中有一兩千兩的積蓄,很正常的。
一兩千兩,比起幾十萬兩,上百萬兩的豪富,自然不值一提,但是足夠楊士奇一家,過上富足的生活。今後在官場不用為錢財發愁了。
楊士奇在政治上的野心,不可能讓他放棄現在的前途,轉而去賺錢,當一個商人,楊士奇也勸瞭解綸幾句,不過見解綸無動於衷,心中也起了其他的心思。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