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都是運糧船,正從北京發向各地。
而今北京南碼頭,已經成為北京物流中心之一,而張明看到的那一條水道,是通向北京南湖的,如果船隻太多的話,也是可以直接使進南湖,而南湖這裡又是船隻另外一個停泊地。
既然,北京東遷是為了水運方便,何夕自然要將這種方便,完全發揮出來。
張明一手抓住母親的手,一手拉住妹妹,跟隨著大隊人馬下了船,一下船,就看見下面有無數人喊著,說道:“這邊蒲州社召人了,每月一兩銀票,包吃住。”
“北京建設社,我們是朝廷的衙門,每月八百錢。”
一時間,熱鬧的好像菜市場。
張明有些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一個吏員過來,看了看從船長那邊收過來的名錄,說道:“大家聽好。這裡有很多人招工,你們可以直接去,不過需要單位到衙門擔保落戶才行。如果一時間找不到,可以來找我。我就在碼頭邊的衙門哪裡。衙門這一段時間,會管你們吃飯的。但是時間長了,一直招不到工作,那就沒有辦法了。遼東,東北,漠南,都缺人屯田的。我勸你們趕快找一個工作安定下來最好。”
張明一時間迷迷糊糊,隨即這個吏員,挨個給他們發了一個單子。張明粗識幾個大字,看了半日,才發現上面,有他們一家三口的名字。具體什麼卻不知道了。
這其實何夕制定的特別路引,如果真要說的話,可以說是戶口。
每一個過來的人,都會發這個,然後拿這個去找工作。然後找到工作之後,讓工作單位,去規劃司報備,從而這個戶口就在北京落下了。算是北京城的百姓了。
當然了,這個流程有太多問題了。
比如這些商社什麼的,不給落戶行不行?當然是行了。
而今整個北京城內外官吏已經有過萬人了。但是即便如此,服務整個北京城,與北京城附近的工業體系,也是不夠用的。甚至再來幾萬人,都未必夠用。
之所以如此。
原因有二,第一,而今整個體系都是嶄新的。
雖然說,古代朝廷與現代政府,看上去有很多地方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差別太大了。從管轄範圍,到責任職能,到管理方式,上下級關係,等等。
有太多不一樣了。
而何夕又沒有真正到過體制內,對現代政務運作,其實也不是太瞭解。他只能倒推。從他接觸過的政務職能,倒推政府內部工作方式與分工合作。
從而有很多地方都有疏漏。
這也是很正常的。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更多人來彌補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科技問題了。後世一個人公務能辦成的事情,在這個時代,需要更多人來辦。更不要說,這個時代百姓素質也不高,其實,就戶口這個問題,百姓是可以直接去衙門辦的。
但是何夕為什麼讓商社或者單位去辦。就是因為大多少百姓都不識字,他們對與官府內部的一些流程,也是很茫然的。讓他們辦幾乎是辦不成的。
其實即便後世,也有個別在辦很多很簡單的流程上,搞得啼笑皆非,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但是到處是漏洞的體系,也比原來的體系好。
最少,何夕在大明律之中,提出的大明百姓有遷徙的自由。在這個體系之中,有所體現,將來會一點點的完善的。
只是這些東西,張明很茫然。
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他一個打十個,他還是有把握的。但是讓他跑流程,讓他去找工作,他有些茫然了。畢竟這年頭,工作市場,都是靠熟人介紹,靠牙人,這種招工場面,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因為,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勞動力都是過剩的,工作機會很少。不會出現這種大規模招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