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嚴防死守之下,韃子王廷想要用銀子買東西,難度太大了。而且天元帝更是想將這些錢作為本錢,不敢亂花,才留下這麼多。
燕王更知道,即便遼松運河打通,任何中原的物資來到漠北,都會是中原價格的兩到三倍之多。不可能再少了。如果要銀子的話,幾百萬兩根本打不住。還不如要物資。
反而看上去說,但是即便如此,在何夕看來,也是不能接受的。
鹽,鐵,木料,這還都能接受。但是棉花,布匹,糧食等等,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棉花與糧食這兩項尤其不能接受,因為這兩樣是從地裡長出來,何夕技術改革,對這些幾乎沒有改變。而且何夕改造紡織機的舉動,更令棉花價格大增,這是供需關係決定的,畢竟棉花紡織效率提高,需要更多的棉花,棉市面上的棉花減少,這棉花的價格提高,這是很自然的市場波動,即便而今何夕已經在遼東推廣棉花種植。但依然跟不上市場需求。
何夕覺得,未來幾十年的時間,棉花的價格都不可能低了。
無他,這個年代的中國人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穿衣自由,歷史上幾十年後,永樂帝也就是眼前這位,帶著那位好聖孫宣德帝在運河邊上,訪問農家,就看見了家中只有幾件衣服,誰出門誰穿,家中女眷躲在稻草之中不敢見人的局面。
之所以如此,固然有靖難之戰,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但也說明這樣的情況,在大明更是廣泛存在的。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大明百姓的穿衣需求是不能得到滿足的。百姓每人所消耗的棉花數量一定會提高的。棉花不可能如同木材一般,輕易飽和的。
衣食住行,而棉花棉布成為資本主義第一宗大宗貨物,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糧食,更是不好辦。
可以說,何夕所能管轄影響到的地區,都算不上大明的產糧區。即便而今遼東產糧日增,但是不過是在自給自足上更多一點而已,往漠北提供大量糧食還差了一些。
估計再有幾年才行。
燕王也知道,這不是太好辦的。有些難為何夕,但是這是燕王必須要辦的事情。無他,北方太冷了,漠北太冷。想要在漠北立足,能不能吃飽都不是關鍵問題,能不能穿暖才是。
一天不吃飯,是餓不死人的,一天沒有穿好,那是會凍死人。
即便是後世東北,還有很多喝醉酒的人在野外睡著了,一夜之後,就變成冰塊了。在這個時代,更是如此。
燕王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關係到燕王在漠北的生死存亡。燕王本來以為,漠北牧民能常年在漠北生活,是有什麼解決辦法的。沒有想到,其實漠北牧民的解決辦法,是羊皮襖,單純的羊皮襖也不行,那就與牲口擠在一起。
羊群在冬天,都是擠在一起,互相取暖的。而牧民就是與這些羊群擠在一起,才能躲避殘酷的冬天。
剩下的就是靠自己的體質了,能抗過去就活,不能抗過去就死。漠北地區在漢唐的事情,就是幾百萬人。到了明清也就這麼多人,是有原因的。
這也是為什麼漢人說起蒙古人,都一股羊羶味的,不僅僅是身上的羊皮襖的問題。
燕王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每年都有很多人凍死,蒙古人覺得習以為常。但是,燕王卻不能忍受,這也談不上燕王有什麼仁心,畢竟人口,就是力量。是燕王的力量。
他才不想損失太多的。也是他拉攏人心的計劃一部分。
所以其他東西可以說,但是棉花與糧食,一個穿一個吃,是萬萬不能少的。
何夕說道:“殿下,不是我不肯幫你,實在是沒有啊。即便有,我也沒有許可權給你這麼多,要不,你到了南京與陛下好好談談吧。”
“好。”燕王說道:“一言為定,只要父皇答應了,你一定給我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