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說道:“殿下既然有意,我自然奉陪。”
何夕正要上馬,燕王卻一把拉住了何夕,說道:“我不騎馬,這一路上騎馬,早就累了。我要坐這個。”燕王一指旁邊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馬拉貨車。
何夕說道:“殿下,這沒有多少用,都是拉貨物的,上面也很雜亂,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恐怕汙了殿下衣物。”
燕王說道:“戰場上,躺著屍體睡覺都是常有的事情,這又算得了什麼啊?不過是磚瓦而已,又能亂成什麼樣子,卸下來不就行了嗎?怎麼不讓我看。”
燕王說道這個地步了,何夕還能說什麼啊?只能說道:“那請殿下稍等片刻。”
何夕立即下去吩咐,過了一陣子,一輛改裝好的馬車,弄了過來。
何夕自然不能讓燕王用貨車了。
這馬車何府的馬車,將輪子給換成了鐵軌上用鐵輪,就能在鐵軌上行駛了。
燕王坐上馬車上,掀開四周的簾子,感受這馬車上的感覺,片刻說道:“不錯,又快又穩,你那個蒸汽機怎麼樣了?什麼時候才能裝在鐵路上。”
燕王這一句又快又穩,並不是虛言。
雖然在何夕看來,這鐵路一點也不快,一點也不穩,頂多比騎馬快一點。至於穩定,不要說立硬幣了。放上一杯水,不要說水了,杯子都能摔碎。
但是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不錯。鐵軌總比能寫土路,泥路更好,減小摩擦力。而馬兒拉扯的時候,也更輕便,一直保持換馬的話,其實能維持與騎馬相差無幾的速度。
雖然這個速度,還比不上後世腳踏車的速度。卻已經讓燕王驚歎無比了。
畢竟,這個時代行軍,一天三十里,並不是人不能走更遠。而輜重運輸更慢。一天能三十里,已經不錯了。如果放下輜重輕裝的話,不要說騎兵了,就是步卒,一天五十里,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何夕說道:“這個就不知道,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何夕雖然吐槽,練子寧什麼都說。但也怪不得練子寧,其實何夕很多目的都沒有多保密,因為,很多事情都瞞不過人的。比如何夕組織了很多人研究蒸汽機小型化。總要給一個人目標的。總不能什麼都不說吧。
黃子澄等學生,都是何夕的心腹,何夕總是要讓他們知道的。
只是何夕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做而已,畢竟,何夕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做好,如果說出去,而做不到是很丟面子的事情,就好像現在,何夕原計劃之中,他可沒有想到蒸汽機小型化是這麼難的?
特別是材料的問題,如果不想蒸汽機正執行的時候,噴出幾塊零件,其中要下功夫就太大了。
不過,何夕有朱元璋的支援,又沒有對外宣稱這個那個,知道何夕計劃的人並不多,其中不包括燕王,畢竟以燕王的地位,只要他想知道,在大明朝不能讓燕王知道的事情,還真不多。
其他王爺也是如此,只是其他人沒有這個慾望去了解何夕私下做了什麼。
只是,隨著何夕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多事情就不好說了。
何夕說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也不是騙人。因為他此刻完全對蒸汽機小型化速度失去了判斷,一方面是人才的問題,何夕麾下的科技領軍人物葛天工固然為何夕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本質上,葛天工是一個懂的科學知識的工匠。而不是瞭解工匠技藝的科學家。這裡面有本質的區別。
前者更多是能對現有的問題修修補補,而後者才能從實驗資料之中,提出理論框架,從而解決問題。
但是人才培養是需要時間的。
何夕到大明也有十年,說起來也不短了,但是十年的時間,真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科學家嗎?何夕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