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天元帝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也是因為脫因帖木兒之死,他一死,王保保餘部雖然不能說徹底煙消雲散了。但也不成體系了。能被天元帝分化收納為己用。引入瓦刺部之後,天元帝也有一些本錢。否則,脫因帖木兒在的時候,天元帝壓制脫因帖木兒就很困難了。如果再將瓦刺拉進來,瓦刺這邊與脫因帖木兒一商量,他們就能換個大汗了。
只是皇帝也做不得快意事,對於朱元璋尚且如此,對天元帝更是如此。
這一件事情,反對最大的就是黃金家族的人,孛兒只斤家族是天元帝的基本盤。而北元之所以能夠在草原上站穩腳跟,就是因為元朝時候,草原上的領主,大多都是孛兒只斤家族或者當今跟隨孛兒只斤家族建功立業的家族,其中殿下就是木華黎家族,如果不是不到萬不得已,納哈出也不可能投明的。
而瓦剌是不一樣的。
瓦剌這個名字,在蒙古語中是林中人,是成吉思汗打到漠西的時候,收復的敵人旁系。因為不是主要的敵人,沒有進行殘酷的殺戮。但也是因為跟隨自己的敵人,也沒有當成自己人。
只是封了四千戶。嫁了一個女兒。也算拉攏。
元朝百餘年,瓦刺人在元朝體系之中的地位都不是太高的。甚至有人說瓦刺雜種,具體原因,這不好說,或許瓦刺人在血統上,有一些非蒙古人的特徵。
總之,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當年被蒙古人看不起,瞧不上的四千戶,而今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部落。在漠北,北疆有著強大的勢力,這股勢力在明為瓦刺,在清為準格爾,也算是世界歷史上最後一個遊牧帝國。
而今正是瓦刺方興未艾的時候。
天元帝要拉攏瓦刺,一定要給權力給地位,但是對蒙古貴族來說,他們厭惡瓦刺,比厭惡脫因帖木兒還要過分,畢竟王保保家族三代為元廷戰鬥,那是從中原就開始了。大家雖然瞧不上,察罕與義子王保保,還有王保保弟弟脫因帖木兒。但是他們的地位,是在元廷撤出中原之前,就已經確定的。
更不要說,王保保還有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再造社稷的驚天大功。故而,脫因帖木兒的特殊地位,是可以允許的。但是瓦刺一族,一直在西邊,幾乎沒有出過什麼力。甚至沒有怎麼與明軍交戰。
在很多蒙古貴族看來,瓦刺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他們在前方與明朝交戰,而瓦刺在後面休養生息的原因。
這個時候,還要尊瓦刺高位,如何面對戰死的將士們?
這固然是一個理由,但是更多是這些蒙古貴族,不希望當地的雜種,一躍到他們之上。
這也讓天元帝很煩惱。
對於這些人,打不得罵不得,這些人是他的根基所在,但是,形勢如此,天元帝很明白,不與瓦刺聯合,今後的結局已經註定,與瓦刺聯合,將來未必有什麼好下場,但問題是,天元帝沒有選擇。
他手中的選擇,只有亡國之君,漢獻帝,這兩個選項。他能選的也只有第二個,漢獻帝還能有衣帶詔,他天元帝手中還有人馬,未必不能翻盤。畢竟黃金家族在草原上還是有影響力的。甚至瓦刺內部也有姓孛兒只斤的人在。
一句話,天元帝覺得對付瓦刺,他還是有一些辦法的。雖然不知道,這些辦法到底有沒有用。而對付明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於是在天元帝對內鎮壓,對外與瓦刺加強聯絡,使者來往不絕。
好歹天元帝手中的正統名分還是不錯的,從元順帝,昭帝,到天元帝,傳承有序。瓦刺雖然強大,但是元朝力量版圖之中,一直屬於地方勢力,對元廷還是有敬畏的。
雙方郎有情,妾有意。
天元帝饞瓦刺手中的力量,十幾萬騎兵,數萬帶甲,草原上也算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了。而瓦刺這邊饞天元帝正統名義,可以讓瓦刺吞併其他部落,加速強大。
但是同時,瓦刺也怕天元帝瓦解自己部下的忠誠,畢竟瓦刺發展壯大與元朝衰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這裡面有一些事情,都是不大好說,中央衰落,地方坐大,定然是地方上屬於中央的一些力量或者利益,被地方給吞併了。否則不能解釋這種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