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不滿意,也就只有一些老卒,與軍官吧。”
鄧鎮嘆息一聲,緩緩的點點頭。
鄧鎮雖然說不如乃父,但到底是軍中多年,不是酒囊飯袋,衛所制度一些弊端,在這個時代已經顯現出來了。特別是垛集軍,什麼是垛集軍,也就是某地軍隊不夠,直接將當地百姓納入衛所之中,要求家家出丁的。
就好像遼東,遼東百姓全部是軍戶。就是因為這樣的。
而垛集軍為什麼最慘,因為大明衛所的上層都已經固定,世襲罔顧。是什麼人?是朱元璋的從龍功臣,大多是淮西人。而垛集軍是被強徵過來,都在軍中最下層,層層壓迫之下,簡直不當人看。
軍中的摧殘,更為殘酷。
大部分逃兵,都是這些人。
何夕說道:“將衛所之中的老卒精簡出來,分給其他各衛所中,從其他各衛所之中抽調不願意為軍戶的人,這樣一來,動靜就小多了。”
何夕這個主意,是臨時起意的。但是同時也是有深意的。
那就是何夕從來想廢除衛所制度。因為在何夕看來,衛所制度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正常的軍制,這裡面問題太大了。但是何夕更明白,衛所制度是大明勳貴的根基所在。
不是他能輕易動搖的。但是,先例是很重要的。
一旦有了先例,就好像在防線上開了一個小口,下面就能順著這個小口,一點一點的延伸下去了。
鄧鎮也在思考這一件事情。
鄧鎮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是比較好操作的。這幾個衛所在當地已經二十多年了。根深蒂固,一聲令下,讓他們遷走,雖然說軍令難為,但是也是一件麻煩事。
而且遷到什麼地方啊?
關內的好地固然有,但是大面積的土地,卻是沒有的。要想有大面積的土地,必須遷徙到遼東,或者說漠南地區。或者衛所的土地與當地百姓的土地犬牙交錯的分佈在一起。
這兩樣都不是好處理的。
任何事情與土地有關係,都是麻煩事情。
而將這幾個衛所直接撤銷了,將敢戰老卒併入其他衛所,將這些衛所指揮使,提拔,或者放一個閒職。鄧鎮一個國公,這事情還是能辦到的。又加強了其他衛所。
也算不上麻煩。
當然了,從側面也反應了一件事情。鄧鎮從來沒有考慮過裁撤這四個衛所之後,大明兵力不夠用的情況。
畢竟大明有三百多個衛所。
鄧鎮思量好一陣子,說道:“這些裁撤計程車卒,何大人準備怎麼安置?畢竟是朝廷有功之臣,放之為民,也不太差了。”
何夕心中一動,說道:“國公,朝廷之前的政令,對於徵召百姓勞役,其實有所限制的,這一次,我不準備徵召百姓。”
鄧鎮說道:“那動用軍中人馬?”
動用軍中人馬營造,在明代也是家常便飯,甚至後來很多勳臣也這樣做,成為軍隊戰鬥力敗壞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夕說道:“也不準備。我不是說了嗎?用這這些裁撤下來的兵丁。”
鄧鎮一愣,說道:“僅僅兩萬人夠嗎?”
何夕說道:“夠不夠現在還不好說,不過,我準備成立營造社承包整個工程。而這兩萬就編入營造社之中。”
鄧鎮有些不理解,說道:“營造社是什麼?”
何夕說道:“營造社,就是隸屬北京營造司下屬營造公司。朝廷所有,獨立核算,盈虧自負。”
公司,這個何夕新法之中的定義,而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這種集團,很多都叫會社之類的。何夕說這個也算是入鄉隨俗。只是國有企業,獨立核算,盈虧自負,等等很簡單概念。卻要讓何夕給鄧鎮解釋了很長一段時間。
鄧鎮才堪堪搞明白,何夕在搞什麼東西。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