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的自然分化,是一種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就要新中國之後,有一段時間分田了。但是,沒有過多長時間,大概不到十年,甚至更短,中央就發現有土地重新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的趨勢。同樣的情況,朱元璋做的事情,決計沒有新中國土改做得徹底。而農民經營土地所遇見的天災人禍,要比新中國之後,多太多了。
而小農經濟面對這些問題的薄弱性,也會出現在同樣的問題,土地再次集中。
其實,朱元璋開國之初做的事情,在正統之後,已經完全變樣了。大量土地集中在士紳手中。數以百萬計的流民遍佈天下,而明朝賑災,也從剛剛開始,朝廷主動積極,變成了被動消極。
主要是錢不夠了。
如果算時間的話,還不到一百年。
也是而今這些士紳的力量不強大。否則,他們也就不用這種手段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鄉下死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滅門絕戶,也未必是多大的事情。正是因為士紳的力量不夠大。他們在面對勳貴支援的開海這一件事情,只能想辦法迂迴阻止,或許分一杯羹。
走正規渠道。
死在這種習以為常的模式之下的百姓,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解縉這一下子,算是刨了這些人祖墳了。甚至直接動搖了儒家的根基。
是的,儒家講仁者愛人。並不支援其中的經濟邏輯的。有一些士大夫,也是耕讀傳家。自耕自種,但問題是,儒家最大的支持者們,他們背後就是這種經濟模式。
雙方深度捆綁。
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儒家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都要面對這個事實。
朱元璋看著學報上面,解縉的慷慨陳詞,激烈抨擊。微微搖頭,暗道:“怪不得,要埋雪堆裡。這輩子,這小子也定要不得善終。不過,這樣也好。有些事情,也該撕破了。”
朱元璋想要繼續變法。土地大清丈,已經差不多了。當然了,大明天下很大。很多省份的土地清丈還在繼續之中。但是最主要的南直隸,江浙,江西,湖廣,等地已經清丈結束了。
朱元璋想要進一步變更土地制度。
這也要有一個由頭,朱元璋作為皇帝太赤膊上陣,有些不大好沒有迴旋餘地。甚至朱元璋也準備讓何夕回京一趟商議這一件事情。這下好了。解縉咬著一口夠狠。將來很長時間,南京都太平不了。
朱元璋就有插手的空間了。
至於解縉個人。
解縉太沉不住氣,太愛出風頭了。這樣的人,在官場很難走到最後的。歷史解縉就以“好聖孫”這三個字,得到永樂與仁宗的歡喜,但是得罪死了漢王。
最後,死於非命。
而解縉而今更年輕,更不知道輕重。為了出頭,自然用盡全力。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壓倒丁顯。為自己鋪出錦繡前程。
但是他並不知道,他用力過猛,剛者易折。他這種做法,朱元璋是很高興的。但是將反對一方的仇恨,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了。而大明現狀,想要在幾十年之內,一下子從封建社會進步到下一個階段,不大可能,也就是說。大明地主階級或許會衰弱,但是還會存在。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
一但上面需要與這些人和解,妥協。那麼吸引了這麼多的仇恨的解縉會是一個什麼下場?
扔出去的砝碼,給出去的交代而已。
所以,朱元璋覺得解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跳得這麼歡,將來難免拉清單的。但是那是將來的事情,現在他也是要給予獎勵的。朱元璋沉吟片刻,下令,給解縉加七品翰林學士銜,並請他進宮,為朱元璋值經筵,也就是講課。
「請假,本月沒有全勤了。就沒有動力,又有一些卡文,今天只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