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南京的事情 ,從離開那南京那一刻起,何夕就不去想了。
何夕與陸仲亨同乘一船,何夕帶著陸仲亨看著藏在艙底的神兵利器。
有三米餘長,暗黑色光著的炮身,炮身上有好幾次卡箍,做了加強處理。而炮口離開,光滑如鏡,不見任何毛刺。陸仲亨將手伸入炮口之中,細細地撫摸,好像是在撫摸情人的面板。說道:“幾年不見,工部居然有這樣的手藝了。想當年我們造的第一批火炮,裡面有一個碗口大的缺口,我試過,整整能裝一碗水。就那樣,也必須要用。而且這麼大的大炮,我還是第一次見。威力如何?有多少門。”
何夕說道:“這是太平鐵廠最新生產的。原計劃放在金陵城牆上的。不過,我在陛下面前據理力爭,才算是弄到手,一共有一十三門。有過試炮。不過我沒有去看。到了寧波可以重新試炮。”
陸仲亨說道:“那就在船上試試吧?”
何夕搖搖頭說道:“不行。這船不行。這炮後坐力很大。估計能將船給震沉了。”
陸仲亨對海戰其實並不是太精通的。聽何夕這樣說,也就不問了。他嘆息一聲,說道:“有這十三門大炮,可幫了我們大忙了。否則,南洋的事情,還不知道該怎麼入手。只有區區數千人馬,老子這麼多年,根本沒有指揮過這麼少的兵馬?”
何夕一愣,說道:“不是從沿海抽調兩萬餘人嗎?還有周王三護衛?怎麼只有數千人嗎?”
陸仲亨說道;“你這就有所不知了。周王三護衛,那都是虛的,且不說,周王三護衛根本不滿編。得到命令之後,徵召士卒,還是從其他衛所補充人手,最少要幾個月。就是周王三護衛都是齊員滿編的,一聲令下,而今就能行動的。但是北方的旱鴨子,不好好整頓一番,你敢讓他們上船嗎?”
“真正能動手的,不過是沿海抽調計程車卒。只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更不要說,南洋水軍為先。特別是維繫南洋的糧草。估計最少要一半的人手,我們手中能有數千士卒,以及幾十艘戰船,已經是不錯了。其他的東西,也就不要多想了。”
何夕其實也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沒有往這上面想。畢竟,徵雲南之戰,說起來,也有三十萬大軍,但是真正的戰兵,不過十萬出頭,其他的都不過是轉運而已。
只是,何夕沒有想到,這一次南征,手頭可動用的兵力如此之少。數千人能做什麼事情?
何夕說道:“爪哇最少也是萬乘之國, 僅僅數千士卒,能濟何事?”
陸仲亨說道;“你放心,我給陛下說了。陛下保證,這數千人馬,會是整個東南最精銳計程車卒。全部是二十歲三十歲之間,有過戰陣經營,甚至有斬首功的老卒。決計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南洋小國,他們的軍隊,我都見過,一盤散沙而已。列陣而戰,我數千破他數萬,不過彈指之間。”
陸仲亨這一句話的自信,不是平白來的。
因為就政治結構來說,南洋而今正處中國春秋時代。也就是國家經制之軍不過是國王的私軍。而國家其他軍隊,不過是其他貴族的私兵,國家本質上是一個貴族的聯盟。正處於向封建王朝轉型的時代。誰更能中央集權,誰就能厲害。這就是為什麼越南能雄霸南洋。
可以說,這些軍隊訓練不統一,指揮不統一。更不要說,在武器上,明軍還有優勢。
如果不以佔領為目的,數千破數萬,陸仲亨說得完全沒有問題。
不管陸仲亨多麼貪財,但是畢竟是百戰宿將。對於戰事,他是不會開玩笑的。
畢竟葡萄牙人到南洋的時候,不過數千人而已。雖然那個時候,正是爪哇王朝的衰落期。甚至東南亞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與滿者伯夷的全盛期不一樣。
但是底子到底是一樣的。
何夕對陸仲亨就沒有那麼信任了。
陸仲亨太過貪財,讓何夕對陸仲亨軍事上的判斷有了懷疑。但是這懷疑,卻不能說出來。
何夕沉吟片刻,說道;“陛下說,這一次東南海關關稅全部挪作軍費。我這一段時間沒有在東南,東南海關有多少錢?”
陸仲亨說道:“五十萬兩打底,具體到了再說。”
何夕沉吟片刻,說道:“你說有沒有可能,將運輸物資的任務外包給海商?”
陸仲亨一愣,說道:“為什麼?”
何夕說道:“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後勤力量。將更多的力量投入作戰之中,至於海商都是大明的,想來不會有什麼異議。反正會給錢的。”
在何夕看來,這一次南下,要實現軍民結合。大明的軍隊為大明的商人開拓市場,而大明的商人協助大明的軍隊開展軍事行動。五十萬兩雖然多。但是顯然是不夠的。
不過,何夕並不是太擔心的。
有軍隊,還怕沒有錢,特別是在南洋這個比較混亂的地方。
甚至在何夕的計劃之中,未必沒有軍事承包商,或者東印度公司這樣的殖民公司。要知道因為大明的特殊原因,第一批海商都是勳貴們背後支援,大明開國勳貴,可是一幫武德嚴重過剩的猛人。
他們支援下的海商,如果不能打,回去會被整個大明上層圈子給笑話好幾年的。
將大明過剩的武德,引入海外擴張。這是何夕的長遠計劃。只是陸仲亨是不能理解這些的。
陸仲亨第一個想到是生意。
是賺錢。
陸仲亨暗道:“我真想知道何夕腦袋裡裝的是什麼?這種法子也能想出來。這豈不是給自己送錢。”
陸仲亨很明白,將後勤給這些商號運輸,絕對沒有問題。因為都是知根知底的。雖然沒有明說那家商號後面是誰,但是圈子裡都知道,真出了事情,丟的不是商號的面子,丟的是某伯爵,某侯爵的臉。
都是戰場上袍澤,都知道後勤不繼根本沒有辦法打仗。將南洋敗局的責任按到他們身上,他們一定不願意。
而且陸仲亨個人估計,在南海這一段,應該不會出什麼大問題。畢竟爪哇的勢力,還沒有到達南海。一般小國,是不敢動大明的船隻。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海上的風暴。
不過,真遇見海上風暴,即便是軍隊的船隻,難道真有什麼辦法,在這種大自然的力量之前,能做的也不過是聽天由命而已。
“好主意。”陸仲亨說道;“不過,我覺得這都不是當務之急。上兵伐交,當務之急是派遣使臣,曉諭南洋各國,讓他們知道該怎麼辦。”
何夕點點頭。
單單憑藉大明這幾萬人。在南洋有一個據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與爪哇大戰,卻是有些不夠的。只能藉助南洋諸國的力量。在南洋這樣的局面之下,甚至可以說,合縱連橫的作用,要比真刀真槍更加重要。
何夕說道:“我走之前,已經與禮部有了溝通。禮部那邊已經給了一百道空白官照。我們只需選好人。填上名字,就是禮部七品行人,可以代表大明出使南洋諸國。”
“我們要商量一下,對於南洋諸國,該怎麼處置。”
陸仲亨說道;“爪哇那邊的事情,可以先等一等。等了解一些情況再說。但是與大明朝貢的諸國,卻已經可以著手了。你不說,我也要與你商量這一件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