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好隊友馮勝
因為有朱元璋震懾,方關才能繼續說下去。
方關將他們的遭遇一一說了出來。說到其中悽慘之處,涕泗橫流。最後,方關伏地說道:“臣受命遠航。一至於此,百死莫恕。然,臣死不足惜。唯請陛下念在數百將士為大明效忠,請發天兵,誅不臣。”
“好了。”朱元璋對徐正說道:“帶他下去。”
方關的敘述不管如何悽慘。都不能打動大殿之中的人。朱元璋以及與這些勳貴們,都是身經百戰。什麼樣的情況沒有見過,不要說死幾百個人。很多將領,親手殺的人就有幾百個了。
這種悽慘,與元末亂世相比,等而下之了。
而文官們,或許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但是能到而今的地位,早已百鍊成鋼。即便心中有觸動,也不可能在臉上看出來。
朱元璋說道:“好了。這一件事情就這樣了。說說吧。”
劉三吾立即出列,說道:“陛下,臣有奏。”
劉三吾作為翰林院院士,而今作為內閣的一員。自然有列席會議的權力。當然了,而今的內閣與大明後期的內閣是不一樣的。因為秘書監的存在。真正大權在秘書監,在太子手中,內閣不過是協助太子辦事的人員。
其實,在明後期權力結構之中,真正的大權,也是在皇帝或者司禮監手中的。內閣大臣必須聯絡權閹才能自保。
朱元璋說道:“講。”
劉三吾說道:“臣奏有三。辟邪論以正視聽。遠小人以正朝堂。遣使臣以安南洋。”
“因一無稽之論,令數千將士,遠涉重洋,天下間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這一件事情更加不可思議了。因為由朝廷出面闢除邪說,從此杜絕此等荒唐之論。提出這邪說的人,也應該遠竄朝廷之外。至於此事,派遣一使臣令爪哇派人請罪,即可。”
何夕心中冷笑一聲,暗道:“衝我來的。”
當年宋訥的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在很多人心中,遠遠沒有過去。
只是雙方權衡利弊,暫時休戰而已。
何夕知道,他畢竟勢單力薄。不過有朱元璋的支援,每一天都在成長。不需要與儒臣們硬碰硬,時間在我這裡。但是儒臣們想的是 ,何夕有朱元璋的支援。一時間也奈何不了,反而損失自己的力量。
不過,何夕乃小人。總有一天會令真面目大白於天下,那個時候朱元璋還會護著嗎?即便護著。他們還有太子不是。
朱元璋又不能永生。
故而,而今暫且忍耐便是了。
當然了,暫且忍耐,不代表什麼也不做。有時候搞何夕一下,他們還是很樂意的。
“好了。前事不必再論。”朱元璋發話了。說道;“就說眼前的事情。”
朱元璋不希望糾結於什麼邪說不邪說的,如果再糾結這個,或許還要弄一場,與宋訥之死一樣的大風波。有朱元璋支援,何夕定然是輸不了。但是大明朝卻輸了。
原因很簡單。真正敢用命與何夕抗爭的人。大多都是秉承對儒家虔誠的信仰。這樣的人,一般來說,人品還不做,再加上剛剛從亂世之中走出來。這些儒生也不是隻會讀書,大多也是有一些其他才能的。
也就是說,這些人大多是好官。
之前,朱元璋讓何夕出來亮了腕,是為國子監。還有讓何夕正式走上政治舞臺的意思。而今再鬧一場,做什麼吧?
有目的做事,沒有目的,單單為了勝負,搞事情,那就意氣之爭。很無趣的。
有朱元璋這一句話。蠢蠢欲動的劉三吾只能將自己的想法給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