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投名狀
靖江王暗自咬牙。心中怒火中燒。心中暗道:“好一個朱元璋,好一個狠毒的朱元璋。一點都不念及親戚情分,也不念這江山是我父親打下來的功勞。”
靖江王看臺灣,與何夕完全不一樣。
他不知道,臺灣後世是什麼樣子的。他僅僅知道而今臺灣是什麼樣子的。
前宋官員總是流放瓊州。在他看來,這臺灣要比瓊州更惡毒。
瓊州好歹漢代就是朝廷的版圖。幾百年來,都有人聚居。早已是熟的了。雖然各方面都不好。但也不用從頭開始。但是臺灣是什麼樣子,根本就是一片荒蕪。什麼都沒有。
什麼沃野千里,不遜福建。都是空話,謊話。
靖江王更擔心的是何夕沒有說的,那就是瘟疫疾病。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說起來好聽。但是做起來有多少困難,靖江王可比何夕明白。畢竟洪武年間,朝野上下進行了大規模的開荒行為。靖江王雖然沒有親自做過,但也聽說過。
反倒是何夕對此是比較陌生的。
何夕雖然祖上也算是農民出身。但是何夕自己從小就沒有下過地,對於種地都沒有什麼概念。即便有一些概念,但是後世農業與這個時代的農業,根本兩回事,根本沒有那麼多農藥,化肥,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產模式。
更不知道開荒有多苦。開荒的事情有多麻煩。
甚至靖江王而今徹底相信,朱元璋想他死這一件事情。在靖江王看來,朱元璋這個安排。就是想逼死他。
在何夕看來,大明對外最好的封地臺灣。在靖江王看來,就是死地。
不過,越是如此,靖江王越是不敢輕舉妄動。
只是何夕接下來的話,靖江王徹底坐不住了。何夕說道;“對了。前三年,朝廷負擔靖江藩的開支。但是三年之後,這開支要你自己承擔。靖江藩的一切事務,都由你自己操心。只要每年靖江藩的貢品無缺。朝廷都不會管你了。”
靖江王大吃一驚,又驚又喜,甚至不知道是驚是喜。
驚的是,只要三年的財政支援,這簡直是要他的命。靖江藩本來就沒有多少積蓄。靖江王之前,大手大腳,根本沒有什麼錢。讓他負責十幾萬人的吃飯,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且開荒,三年之後,未必有產出。因為臺灣是生地。不是熟的。將生地養成種莊稼的熟地。根據情況不同,是需要好幾年的。
更喜的是,他有絕對的自主權。
他想做的很多事情,在大明都沒有辦法做。他只能用胡作非為,來對抗朱元璋。而今,卻不一樣了。他在臺灣的一切,朝廷都不管。那麼招兵買馬。屯谷積糧,以備非常。豈不是可以了。
一瞬間,靖江王只有一個念頭,暗道:“父親,您丟的東西,我一定奪回來了。”
只是這個念頭,僅僅是一瞬間而已。
因為靖江王就要面對現實的困難。
朝廷三年財政支援根本不夠用。靖江王說道:“姑父,三年根本不夠。”
何夕說道:“我知道,三年之後,靖江藩會困難,但是這個規定大概不會改變了。因為朝廷也沒有錢,為你遷徙十幾萬百姓,其實花費不少。如果一直維持下去。又何必讓你就藩。給你這麼大的權力。而且陛下的兒子不少。如果都一直給經費。朝廷是維持不下去的。”
“這一點,很難改變。”
何夕說的是實話。十幾萬人移民,在大明算不得什麼大移民。畢竟在明代在北方的移民,才是大規模移民。但是也是需要成本的。不會不花錢的。維持十幾萬人的生活,估計每年都要三十幾萬石糧食,還有其他的開銷。
幾乎是一個府的錢糧全部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