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公務員> 第三十八章 船的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八章 船的問題 (1 / 2)

第三十八章 船的問題

什麼叫做朝中有人好辦事。

湯和說道:“這樣吧,你說給數目,我且從沿海衛所之中調撥船隻給你。不過,要真金白銀地賣。否則朝廷不好交代。不過,可以遲些交錢。就今年年底會賬之前,這錢必須到位,而且是舊船。不會太貴的。”

前文說到。木船如果儲存好了。船隻能用一百多年。

大明建國才十幾年。這些船隻固然有一些是張士誠,方國珍的舊船。但是即便算是張士誠,方國珍兩人崛起時間,這批船頂多,而二三十年的船齡,估計相當一部分,應該是大明開國之後修建的。

雖然是二手船隻。但是決計談不上舊。

只是何夕並不是太高興的。只是下面的話,不大好說。

這些年上上下下跑了不少地方。從中樞到地方,也算是見識過了。

何夕對大明,不,應該說是工業革命之前的社會。有了一個深刻且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窮。

一切的問題都可以用這個詞來覆蓋。

即便朱元璋貴為天子,他其實也不是太有錢的。洪武年間,大手大腳地花錢。即便朱元璋借鑑,其實也沒有多少結餘。而洪宣之政,算是大明財政足以好的時間段吧。不用北伐,也罷了南征。但是那個時候,也不過結餘一百多萬兩。

已經讓上上下下覺得很滿意了。

之所以說這些。就是何夕對大明海洋貿易規模的感覺。

何夕做過一些統計。民間船隻凋零的情況下。甚至很多船隻都行走在灰色地帶。而且大明也沒有完善的船舶登記制度。故而民間船隻有多少。何夕只能估算。但是大明官方的船隻,卻是登記在冊的。有檔案可查的。

何夕這一段時間,將沿海船隻,不計算內河船隻。做了一個統計。他最後結論就是,大明遠洋船隻的運載總量,大概在十萬噸。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還沒有後世一艘遠洋貨輪的載重大。

而且這些船隻普遍偏小。大多是千餘石載重。超過一萬石載重的船隻,幾乎沒有。但是明代一石,不足百公斤。即便按一百公斤算。一萬石,才不過一千噸了。

而且這些船隻之中,有大量的小船。特別是水師之中,那種幾百石多槳船,更是數量繁多。

所以,即便這種總運載量,在何夕看來,也是非常虛高的。

別的不說,單單看海商運輸量就能看出來。

元朝時候的海運,最多的時候,一千多萬石糧食,一般情況下,不低於四百萬石糧食。這是在北京建都的必須。後世明朝漕運定額,也是四百萬石上下。

但是這些幾年,何夕查閱的海運總額,最多的那一年是洪武十二年。總計有七十五萬石糧食從海路運輸到了津沽,也就是天津,只是這個時候還不叫這個。與遼東。

難道大明不想多運糧食嗎?

未必。

在何夕看來,很多事情都是船的問題。

北洋風波大。特別是山東沿岸。大船適航性高。但是小船就不大行了。而大明造的遮洋船,最大不過千石。一般是幾百石。

龐大的鄭和船隊,並不代表洪武年間的海船水準。最少元代全盛時期,擁有大小兩萬餘艘海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兩三千石。有特殊的用途的,也有過萬石的海船。

不是現在百廢待興的大明可以擁有的。

海上在之前,不是大明的重點。

即便而今是了,何夕得到支援也是很有限的。最少不可能得到鄭和一般的支援。何夕一想起,鄭和船隊六十三艘寶船,載人兩萬餘。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而他現在面對最多不超過十丈的船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