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公務員> 第一卷,吾心安處是吾鄉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的財政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吾心安處是吾鄉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的財政問題 (2 / 2)

為什麼不將北京附近縣遵從這個原則,運輸給京營啊?

問題是,這些縣各自有自己的問題,這個縣的糧食支給邊關,這個縣的糧食是支給宮中的。等等。這邊一動,邊關的糧食就要重新安排。安排邊關的糧食,需要更多調動。

幾乎上,動一處,就要牽連很多地方。而且這都是利益。

只要一動,就有人獲利有人失利,牽扯到利益的問題,誰都是絲毫必爭。

最後發現,解決了南京附近這些縣的問題,是需要地方付出代價的。誰願意?誰也不願意?

於是,除非皇帝親自下場干涉。否則這事情就辦不成。

其實,從理念來說。朱元璋的財政政策雖然有一定的問題,但不能說不是一個辦法。但問題是容錯率太低,幾乎無法修改。既死板教條,又浪費。

是的。朱元璋而今夜以繼日的處理政務,對這些細務。也是很關注的。但是將來會怎麼樣?

很多時候大明官員拿祖制說事,也是沒有辦法的。就拿財政體系來說,當大明祖制的財政體系全面崩潰之後,大明財政危機就與大明朝廷相始終了。

一直到大明滅亡,很難說建造起一套完善的財政體系。

而康熙年間,三藩作亂。作為財政來源整個南方都陷入戰火之中,而康熙朝廷怎麼將戰爭持續下去的?

就是因為當時戶部尚書廢除明制裡面朱元璋模式,而是令各地賦稅悉數解部,開支出納之權,全部歸戶部。雖然這樣極限的壓制地方財政,會有很大的弊端的。卻給康熙才籌備出足夠軍費。於是清代財政與大明財政走向了兩個方向。

清代財政一直在三千多萬兩上,這是大明皇帝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雖然清代賦稅比明代重,銀價也低。但明代財政也不該枯竭成幾百萬兩都成問題的。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何夕這番話,對他打擊很大。

朱元璋在財政上的原則。從來不是朝廷有超額賦稅,而是有意壓縮各方面的財政。維持一個政府低消耗。從而給百姓低賦稅。這也是朱元璋的本心所在。

因為對於橫徵暴斂,朱元璋本身是有切膚之痛的。

只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他苦心營造這一套財政體系,在何夕眼中是如此之不堪。

其實,何夕那一套三級財政,有什麼稀奇的。之前唐宋大抵都是這樣做的。不過,未必三級。也都是一層層收上來,再一層層在撥下去而已。

但是朱元璋比何夕更知道,官僚每多經一道手,就會有一層浪費。這種從地方徵收上來,然後中樞再下撥下去。其中的浪費是非常非常驚人的。

雁過拔毛。絕非虛言。

朱元璋不是自己沒事找事,要自己創作一套財政體系的。是有針對的。

何夕見朱元璋沒有反應,越說越來勁。畢竟在何夕看來,大明其他方面還行,衛所制度雖然拉胯,但是好歹能用。文官體系不用說,能被清代幾乎完全不動地沿用下來。就證明是相當成功的。唯獨大明財政,那不多說,說多了都是淚啊。

何夕繼續說道:“大明財政還有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寶鈔問題。陛下,而今寶鈔多少兩等於一兩銀子?你知道嗎?”

“反正我不知道。我在杭州發現,杭州寶鈔比值,與南京寶鈔比值都不一樣,大抵上是南京寶鈔最不值錢,越往偏遠地方就越貴。”

“一方面是物以稀為貴。南京寶鈔太多了。而偏遠地方寶鈔少。”

“另外一方面是,寶鈔在南京百姓已經不再相信寶鈔了。而偏遠地方百姓還不怎麼見過,他們還相信朝廷。但是未來估計連偏遠地方也不會相信寶鈔了。”

“臣估計,今後幾年,寶鈔比銀子,大概要跌破一百到兩百。”

朱元璋厲喝說道:“他們敢?”

何夕說道:“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是經濟執行自有規律。不以人多個體利益為轉移,朝廷可以強令一個人兩個人吃虧。但是卻不能強令天下人都吃虧。”

“陛下,寶鈔並不是這麼印,陛下為什麼不學南宋寶鈔之法。偏偏學元朝的寶鈔之法?”

朱元璋好久才嘆息一聲,說道:“你說的俺何嘗不知道?只是天下之間,有幾人精通寶鈔之法?俺也不過是想,以不此物不傷民而國庫自足而已。”

何夕一愣,心中嘆息一聲。朱元璋在經濟上的造詣,比起他在政治軍事上成就差太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