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捷報傳來
“你現在好像與昨日有些不同。”
宮中一處高軒臨湖而立。安慶公主坐中間,眼前有一架古琴。旁邊有焚香,茶水,果子。而何夕與在一側,與安慶公主相對而坐。何夕桌案上,就沒有安慶公主這邊如此整潔了。
何夕桌案上一大片稿紙,亂七八糟的。何夕用食指與中指彆著金筆。兩隻手在收拾自己寫的稿件。
此刻的何夕內心之中充滿了動力。
一想到,大明江山能由他肆意下筆,這種感覺都足以讓男人興奮的戰慄。
但是大明江山該向那方面發展?何夕還需要思考。
好在,何夕在古代這幾個月,並不是一無所獲的。畢竟秘書監看似低調。但實際上統合了大明朝廷所有情報。何夕在這裡,能從各種渠道,看到大明的情況。
比如,大明財政中心,一直是江南地區。江南四府,加上浙江一省,負擔了大明近一半的開銷。更比如剛剛進行的山東東部,與山西兩地對河北河南的移民。這說明了大明人口分佈。
也讓何夕明白所謂的南北榜案的出現,其實並不僅僅是南北兩方學問上有差距。而是全方位的差距。特別是河北河南山東西部的廣大平原,本來北方精華地帶。而今卻是剛剛從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局面中恢復過來。各地人煙稀少。白日趕路,都能路遇猛獸的局面。
還有大明朝廷的架構。人員組成。派系爭鬥。
何夕都有一些瞭解。
但是為大明朝廷搞出一個全面發展的提案,對何夕來說,依然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讓他傷透了腦筋。
其實,這個時候,何夕本來想在自己房間之內專心幹活。但是他低估了安慶公主對他的感情。
在何夕看來,他其實並沒有對安慶公主做什麼事情。也不過是見面幾次。所謂約會的時候,也是很多人看著的。只能發乎情,止乎理。不知道是朱元璋對安慶公主保護得太好了。比起朱元璋,心中一轉,就有幾百個念頭。將權術之道,領悟到返璞歸真。讓人心甘情願效死的地步。安慶公主那一點小心眼,就顯得單純的可愛了。
她是一點也不離開何夕。
即便何夕說自己有事情要做。安慶公主也不願意離開何夕。
於是,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何夕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安慶公主看著何夕,自己在調琴打棋譜。做得自己的事情。還時不時看著何夕,眼神迷離,忽而臉紅起來。
或許,這種花前月下,讀書下棋彈琴,已經是安慶公主內心之中最美好的樣子了。
這種情況,也讓何夕感動。
不過,這種風輕雲淡的浪漫,卻被忽然傳來的訊息打破了。
自然是白石江大捷。
“好。”朱元璋大喜說道:“好。沐英沒有讓我失望。”
乾清宮之中,太子向朱元璋稟報此事。朱元璋很是高興。他高興的地方,不僅僅是這一仗打贏了。而是沐英在這一戰之中立下了奇功。
前文說過,雖然大明天下三百多個衛所。以及邊軍營兵。這麼龐大的軍隊,有各自的來源。也是朱元璋自己孤身起兵,當時朱家宗族不過幾個男丁而已。所以,朱元璋並沒有如曹操,李唐一般,有一個強盛的宗室將領集團。朱元璋龐大的軍隊將領,都是外姓。所以朱元璋在軍隊培養嫡系。他的嫡系人馬,徐達,李文忠等將領。淮西集團本來是朱元璋的嫡系,但而今漸行漸遠了。
朱元璋更喜歡提拔嫡系將領,又來平衡淮西。也來鞏固自己的根基。
但是提拔也不是憑空提拔。皇帝是要講道理的。要服眾。不過今日沐英立下如此戰功。他再提拔,誰也說不出話來。
而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之首。是朱元璋看重將領,更重要的是,沐英年輕。而今才三十多歲。與諸多開國將領相比,年輕太多了。在朱元璋想來,等將領開國將領們都熬死了。讓沐英為太子執掌天下兵權,就如他與徐達一般。
只是他一想起,太子與沐英的壽數,就一陣皺眉。
“這一件事迫在眉睫了。”朱元璋心中暗道。
歷史上太子死的時候,四十多歲,沐英走在太子後面,才五十多歲。都是當打之年。不說太子是否早亡,單單說沐英如果在的話,靖難之戰,就不會打成那個熊樣。
太子並不知道老父親擔心他的壽數,見朱元璋嘆息,說道:“父皇,可是有什麼不對。”
朱元璋說道:“沒事,立即招白石江大捷,有功將領入京。朕在京中擺慶功宴。為沐舍慶功。”
太子一愣,說道:“父皇,兒臣有一些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