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後,十萬大軍拔營出發,浩浩蕩蕩向星星峽方向而去,十二萬頭駱駝滿載糧食物資跟隨。
兩邊是草場,一條河流從草原中穿過,更遠處是莽莽的山巒。
這時,李成指著河邊一處規模頗大的軍城道:“就是那裡,那裡原本是西州回紇軍的軍城,常年駐軍一萬左右,封鎖住了星星峽。”
劉瓊達手簾看了片刻道:“這個位置不錯,可惜已經沒有軍隊了。”
“正是!這也說明西州回紇兵力已捉襟見肘,把各地駐軍都收縮回京城了。”
“伊吾城距離這裡還有多遠?”
“還有三百餘里!”
劉瓊想了想道:“從敦煌到伊吾有八百里遠了,中間我們必須要設兩個補給站,柳園那邊設一個,還有一個我覺得應該就設在這裡,李都督覺得呢?”
李成點點頭,“這件事我來安排!”
李成的軍隊負責後勤支援,西域地域廣闊,他們又得不到本地人的支援,那麼來自敦煌的後勤支援就顯得極為重要。
也正因為他們對敦煌的後勤依賴太重,所以剛開始決不能過於深入,把第一個落腳點設在伊吾縣是最合適不過了。
大軍繼續西行,三天後,大軍抵達了伊吾縣,一路過來,有戈壁,有草原、有森林,也有壯麗的風沙侵蝕形成的石林,河西走廊也彷彿變得那麼遙遠。
伊吾縣是一座周長約二十里的縣城,風格略像中原的風格,實際上它最初就是隋朝所建,唐朝又經過多次修繕,從隋朝以來,伊州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郡縣,和沙州、甘州、肅州一樣,有官員和軍隊長駐治理。
但安史之亂後,吐蕃攻佔了河西走廊,伊州便被歷史的風沙淹沒了。
伊吾縣一直就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翻新重建,風格像中原城池也就不足為奇了。
按照雍朝和西州回紇簽署的協議,伊吾城以外的土地屬於西州回紇,但伊吾城屬於雍朝,但雙方都明白,這個協議只是權益之計,是西州回紇面臨滅國之憂,沒有辦法才向雍國讓步,否則,他們怎麼可能把人口集中的城池讓給雍朝,這裡的城池本來就沒有多少。
一旦西遼被擊敗,西州回紇肯定會翻臉,會想方設法把雍軍趕回河西走廊,但它還有沒有那個能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城內的官員已經接到通知了,他們在城外和劉瓊辦理了城池交接,便匆匆撤離返回別失八里,他們也要急著向可汗彙報,雍國大軍已經來了。
給他們當翻譯的是一名漢人官員,李成推薦給劉瓊,是敦煌縣的押司,二十七八歲左右,叫做張煌,據說是名將張議潮的後人。
張煌經常來伊吾縣,對這裡非常熟悉,除了張煌,還有十幾名在敦煌縣招募的年輕漢人,他們的漢語和回紇語都十分流利,在軍中充當翻譯。
但這些漢人其實都有定位,他們將成為安西都護府各軍城的地方文官。
比如這位張煌,他是敦煌縣的押司,他將出任伊吾縣縣令。
十萬大軍在城外駐紮,城內則駐紮了三千人,正好城內有一座中等軍營。
劉瓊在商人張煌的嚮導下進了城,城內十分熱鬧,各族人在大街上來來往往,店鋪林立,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雍軍的到來他們根本不在意,就彷彿和他們毫無關係。
兩邊的建築風格也五花八門,有漢人飛簷斗拱,也有回紇人穹頂,還有本地烏孫人的平頂土屋。
如此交雜地混在一起,卻又那麼自然和諧,完全沒有任何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