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對面孫前要請教,而吳良面色冷靜,古井無波。
“有什麼問題,直說便是。”
吳良得藥王孫思邈傳承,還真不怕有問題能夠難倒他。
孫前說道:“吳會長,我最近有點不舒服,但也說不上來到底是哪個地方不舒服,你給我瞧瞧,到底是實病還是虛病?”
“你身為孫曄的兒子,出身苗醫世家,難道連自己的病都看不出來?”吳良質疑。
“醫生不給自己看病,算命的不給自己算命,我想吳會長,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吧。”
“那是你們的醫理,對我來說,不會計較這些。”吳良說道。
很多醫生,不給自己和自己家人看病。因為病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在診斷過程中容易摻雜許多不必要的顧慮和憂患意識,這樣就會影響客觀的分析和診斷思維,從而容易導至誤診和誤治。
不過,吳良並不會被幹擾,他得藥王孫思邈畢生傳承,醫術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思維邏輯和判斷能力,絕不是普通醫生可以比擬。
“哦?吳會長果然醫術高明,連這個都不在乎的嗎?”孫前的話語中,帶著一絲質疑。
孫前不相信,吳良才二十一歲,就能無視這些,即便是孫前的父親孫曄,有時也會受干擾。
“醫術是否高明暫且不論,我只是實話實說罷了,我知道你哪方面有病,你胃寒,對吧?”吳良不必切脈,直接望診。
人們普遍認為,中醫幫病人診病,就是切脈。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對。
在古代中醫看來,中醫診術的四門功課,“望聞問切”,同樣重要。
切,也就是診脈了。
而望,則是望診。
只是在後世流傳當中,中醫們的醫術水平逐漸拉低,許多古老醫術逐漸失傳,也就造成了現代中醫非診脈不能確定病人的問題。
然而吳良,擁有孫思邈的全部醫藥傳承,“望聞問切”這四種診術,他都能熟練掌握。
“吳會長,別開玩笑了,我怎麼可能會有胃寒,我是一名醫生,如果自己有胃寒,難道不會吃藥治療?”孫前搖了搖頭。
“你看,這就是你主觀意識太強帶來的問題,你幫病人診病時很客觀,但是對自己來說,主觀意識就太強了,你認為自己出身苗醫世家,從小就注意養生,所以絕對不會身體出毛病,對吧?”吳良說道。
“這……”孫前略微有些遲疑。
吳良接著說:“正是因為如此,許多醫生治不好自己的病,法官也判不好自己的案子。”
孫前聽到這話,覺得貌似有幾分道理。
但是,仍然心存疑惑。
在他的認知裡,中醫看病,必須切脈,不切脈怎麼可能準確的確認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