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胡言!”
率先怒斥出聲的當然是臨淄王,他大步向前,“砰”地一聲跪倒,高聲疾呼:“皇上,顧濟滄為趙蘭庭岳丈,趙蘭庭又為太子近臣,這分明是太子、趙蘭庭、顧濟滄串通一氣誣陷兒臣,望皇上明鑑。”
成國公這時也回過神來,相跟著雙膝跪地:“皇上,黃荃迎確然是微臣僚客,然僚客而已,誰知他是否為他人籠絡用偽供陷害郡王及微臣,請皇上明鑑。”
蘭庭轉身,面向的是各位內閣大臣:“諸公,紅螺湖畔關押家岳丈的莊園,據察乃是姓汪名虛一位行商產業,然再經深察汪虛名籍竟然皆為偽造,據梁指使鞠問莊園看衛,皆已招供其等是聽令於成國公,人證口供俱在,大可察證。”
“趙蘭庭,那些人無一為我名下親衛,以及成國公府丁奴,人證口供又有何用?”臨淄王叫囂道。
“臨淄王怎知那些看衛與成國公府無關呢?”蘭庭反問。
“我當然相信成國公……”
“那麼郡王殿下又緣何解釋孫崇葆能夠‘卜定’太子殿下會在沽水遇伏?”
“孫崇葆定然也是你們的人!”
“所以臨淄王認為,臣及臣之內子早知家岳丈並未罹難於倭亂,且料定家岳丈會在不久前回國,所以才預早佈局就為了陷害臨淄王?又或者臨淄王認定臣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經佈下這多陰謀?”
臨淄王再怎麼厚顏,也不能附和了。
弘復六年時趙蘭庭根本未識顧春歸,又怎會一早佈局?
還是鮑文翰果然是塊“老薑”,反應極快:“趙都御也可以當令岳丈回國碰面之後,再佈署陰謀。”
“聽鮑都御前後兩番話,前番還是就事論事,後番卻儼然認定是太子殿下及趙某,汙陷臨淄郡王了啊。”蘭庭對鮑文翰儼然不會放過任何針對的機會。
又正當此時,陶嘯深入內廷,稟報申適府上有一僚客意圖逃出京城,為錦衣衛逮拿,陶嘯深將其刑問,那僚客便招供了,陶嘯深剛要呈上供狀,弘復帝斷然下令讓那人證入乾清宮當場供述。
蘭庭倒不認為這突發的狀況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在他看來鄭秀是絕對不會束手待縛的。
證人顫顫兢兢被押入正殿,雙膝一軟便癱倒在地。
他是申適的僚客,同時也是申適的門生,大約年近不惑的中年男子,骨瘦如柴,也不知是不是被這番場合嚇得面青唇紫,又抑或氣色原本就是如此不堪。
“逕勿,你來審問此人。”弘復帝當即下令。
蘭庭應喏,目光彷彿無意間掃過鄭秀,卻正遇他的一雙眼睛,笑意似乎要溢位那狡長的眼角一般。
蘭庭又抬眼看向正盯著“人證”發愣的申適:“申尚書,此人可是你府中僚客?”
申適似乎才回過神來,他緊緊握住了手裡的笏板:“是,正是我府中僚客姓薛名化者。”
申適可不是臨淄王和成國公,養著客僚的目的不需要他們出謀劃策,無非是趨從於時下官員士族的排場需要,宴集時需要這些尚有幾分口才和詩才的人為自家添光加彩,以示他也具備禮賢下士的
風度,所以申適絕無可能將家族的隱密告知這些他其實根本看不入眼的門人客僚,他此時當真是又驚又疑,不明白薛化為何挑了今日不告而別,偏偏還落在了錦衣衛的手裡,薛化究竟交待了什麼?又能交待什麼?
“薛化,你為何不向申尚書辭行,急著離開京城?”蘭庭又問那僚客。
“小人並非未向申尚書辭行啊,小人是……因為申公今日遣了尚書府的家人告誡小人,讓小人速速離開京城,且還給了小人共計百兩銀的銀票,又有一張路引,銀票及路引小人已經都交給了陶大人。”
陶嘯深立即將路引交給了蘭庭。
“照得京城興安坊尚書申府家人杜勇,年三十有七……”蘭庭對著路引唸誦幾行,挑眉:“這路引乃偽瞞?”
“是,據那家人轉告申公之語,是讓小人冒尚書府另一家人杜勇之名,還不許小人先回籍居,而往長沙府先躲藏一陣,等申公意下再圖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