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帥位上的梁通知道,營州失陷的訊息十有八九就是真的。可是該怎麼辦呢。
大軍隨身攜帶糧草並不多,每隔五天便需要從營州調運一次。如今,營中的糧草不足三日,一但糧草不足的訊息傳遍軍中……
想到這裡,梁通壓根就不敢繼續往下去想,現如今,到底該如何辦。
梁通召集了自己的幾名心腹,在營中開始商議了起來。
燕國的國土面積本就不大,只有五郡之地。
而且地廣人稀,整個燕國也只有四百萬人口,軍隊也不過三十萬。
如今,營州失陷,整個燕國便損失了五分之一的土地,四分之一的人口。這絕對不止是傷筋動骨這麼簡單。
而且,如果自己手中的大軍不能返回國內的話,燕國甚至有滅國之危。
正因為如此,為了保住基業,燕帝才願意與魏國聯姻,甚至不惜以營州作為緩衝之地。
如今,應是逆轉,這該如何是好啊?
從後方調糧,先不說距離最近的瀋州也有八百多里,就是一時之間,也籌集不到足夠的糧草啊。
撤軍,估計等到大軍撤回瀋州,估計都餓死了。至於強攻順州城。
順州城是座小城,裡面不可能有足夠的糧食,就算有,魏軍也會在破城之日毀去糧草的。
至於劫掠百姓,倒不是於心不忍,只是,不值得。先不說燕國為了養活大軍,本就稅賦重,民間存量本就不多。
就算是有,也不管用,這裡地廣人稀,徵集的糧草恐怕都不夠運輸用的。
看著手中的地圖,眾將想了半天也只想到了三個稍微靠譜一點的計策。
第一條便是大軍回師攻打營州。不過營州的防禦那是有目共睹的。短期內能攻下的機率不大。
第二條便是揮師攻打平洲,如今魏軍主力都集中在燕國境內,平洲,薊州必然空虛,只要打下其中一座,短期內必然能夠籌集到足夠的糧食。
不過還是那句話,短期內不知道能否攻陷。
第三條就是集中軍中的糧草,全部交由騎兵,諸將率領著騎兵返回瀋州。至於步兵,全部丟棄。
眾人商議了很久,最後,還是覺得第三條計策最為靠譜。
梁通思慮了良久,還是決定採納第三條計策。不過,絕不能讓魏軍好過。
於是乎,梁通召開了軍事會議。下令兵分兩路,由梁通親率騎兵,奇襲平洲。
至於步兵,則是繼續強攻順州。不過,由於大軍糧草還沒有送到。為了不影響大軍行動,步兵留下一日的糧草,其餘的糧草由騎兵隨身攜帶。
儘管理由很牽強,但是,營中的諸將還是沒有反對。至少沒有明面上反對。
在場的眾人沒有一個是傻子,傻子也不可能成為將軍。
從營州逃回了不少的潰兵,營州失守的訊息也早就傳的沸沸揚揚。
在聯絡梁通的表現,自然也就確定了營州失守的訊息。
不過,為了不引起恐慌,梁通還是決定夜間在行軍。
當天晚上,梁通便率領著大軍離開了順州城外,向著瀋州方向退去。
第二天一早,本該攻城的燕軍卻停止了攻城。所有遺留下來的將領聚集在帥帳議事。
連續的攻城,讓燕軍的損失很大。而且這種損失主要集中在了步兵頭上。
從營州過來的步兵有差不多有五萬人馬,如今只有兩萬不到了。
以現如今的兵馬,別說是攻城了,就是想自保都難,別忘了,城內的可都是騎兵啊。
還如何行事,總該有個章程。不過,從主將召集眾人議事的行為來看,攻城的決心並不大。
帳內眾說紛紜,有的建議落草為寇,有的建議投降。基本上就這兩條路。
步兵可不比騎兵,要想從順州退回瀋州,那可是千難萬難。
所有人都清楚,目前來說,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行得通。但是都沒有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