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勘合貿易(末)
沉吟了一陣,我再次看了看那枚小一點的永樂錢。雖然有一點差異,但是和正品相似度極高,以如今日本的鑄錢技術,應該達不到這個水平。
據我所知,直到幾十年後,日本鑄造出了品相媲美渡來錢的寬永錢。寬永錢的鑄造者,是常6水戶藩富商佐藤助父。他們經過兩代人二三十年的努力,展出了較為成熟的鑄錢技術。之前由於國內鑄錢水平不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都是以從中國進口的渡來錢作為流通貨幣,而其中受好評的,就是經由勘合貿易從明廷換來的永樂錢……
想到這裡,我忽然靈光一閃,很就明白了這個問題。
“不錯,這錢的確是從西國傳來的,”我點了點頭,“之前還沒有行分判金時,由於永樂錢短缺,因此我曾經從四國調集了一批。”
“從四國嗎?……那麼是哪家大名鑄造的?”信長開口問道。他的目光緊緊的盯著我,顯然是非常在意這件事情。
這也難怪,永樂錢是信長的招牌,很大程度上還代表著他的信譽,他自然是分外關心。而且,西國的鐚錢,本來是以四比一的比率兌換永樂錢的,按照這個比率,信長完全可以將換來的鐚錢全部熔化為銅,按照市價就和兌出去的永樂錢差不多;但若是一比一和撰錢屋交換,那麼信長就吃大虧了,鑄造這種錢的人,將會套現到四倍於鑄錢成本的金。考慮到去年大批鑄造的判金即將行,這件事就加不容忽視。
然而,在這件事上,我並沒有作任何的手腳,雖然信長的目光十分嚴厲,我的態度卻依舊是非常的坦然。
“這些錢並非是在日本鑄造的,日本還沒有大名可以作到這個程度……鑄造的地方,是在明國。”我回答信長說。
“是這樣麼?”林秀貞將信將疑,“既然也是在明國鑄造,為什麼會和正品永樂錢不同呢?”
“關於這件事,臣下倒是知道一些,”我向信長欠了欠身,“臣下家中,有一位明國商人……據他所言,正品的永樂錢,是由明廷的錢局鑄造的,然後透過勘合貿易流入到日本;但是十幾二十年前,因為細川、大內兩家相繼衰落,日本再沒有大名具備進行勘合貿易的資格,也就無法從明廷獲得永樂錢了,所以在明國的江南地方,就有一些商人和富紳私鑄這種永樂錢,和九州的商人進行私商貿易,換取大量的白銀等物。”
“明國的商人,可以鑄造出這等精緻的錢嗎?”信長若有所思。
“正是。”我點了點頭。
“原來是這麼回事……剛是錯怪宣景殿下了,”林秀貞低頭向我致歉,神情也輕鬆了下來。然後,他轉過身去,向信長請示道:“主公,既然也是來自於大明,那麼這些永樂錢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吧”
“宣景,你覺得呢?”信長問我。
“臣下同意秀貞殿下的意見。”我回答道。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輸出白銀、輸入永樂錢,對於日本和大明來說是各取所需,我自然不會表示反對。
如今大明在東方的地位,就相當於後世的美國,大明鑄造的永樂錢,也就具有了國際貿易貨幣的地位,透過鄭和的西洋之行和後來的堪合貿易,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廣為流通;即使不是明廷官辦錢局所鑄的錢,只因為同樣出自明國,也基本能夠通行無阻,正如後世國內那些出自小作坊的地攤貨,一旦貼上了“驢”、“達文西”等歐洲名牌,就照樣能夠賣出天價一般。
然而,對於我的表態,信長卻十分不滿意。
“你的意思是說,任由九州、西國的人用這些從明國廉價買來的錢,換走我撰錢屋的金銀麼?”信長用力合上了摺扇,“這樣是絕對不行的”
“或許……我們可以同樣進行私商貿易,甚至向大明提出重開勘合貿易的要求。”我想了想,出言對信長提議道。
這比我預計的提議時間要早一些,按照原本的計劃,我是準備等“風神級”的後續三艘商船完工後再提出堪合貿易的。那時,我不僅有現成的大船,而且跟著大友家熟悉了航線,能夠大致主導兩國之間的勘合貿易。而現在提出來,我還沒有做好準備,只能讓那些堺町的商人佔住大頭,畢竟他們就是由勘合貿易起家的。
可是,九州方面這樣走私永樂錢,對於撰錢屋的業務的確有很大的干擾。既然被我現,那麼無論是作為撰錢屋的主導者之一,還是作為金座的主持者、或者是三貨兌換制度的主要創立者,我都不能聽任這件事繼續下去。
只要能夠重開堪合貿易,日本私商貿易自然就會大受打擊,甚至徹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而在明廷那邊,對私商貿易加深惡痛絕,一般是把私商貿易看作倭寇侵掠的組成部分,進行大力的取締和打擊。而且,為了得到日本方面的配合,明廷曾經兩度派人前來日本,尋求制止倭患、重開堪合貿易之事。一次是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夏,由鄭舜功從廣東經大小琉球至九州的豐後,派出從事官沈孟綱、胡福寧等去幕府交涉制止倭患問題,然而當時將軍早巳喪失控制全國的能力,鄭舜功不得已回國;不久,大友宗麟派僧清授隨鄭舜功至明,表示奉明國典,制止倭寇,要求給與堪合貿易資格,於是浙督胡宗憲又派蔣洲赴日交涉,可惜當蔣洲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北九州時,恰值大友宗麟與大內義長間爆戰爭,他在北九州滯留了一段時間,終無奈回國,並且奏報朝廷日本戰亂,各家互不統屬,無法重開勘合貿易。然後,明廷就放棄了聯絡日本方面的努力,轉而全面禁止日本船隻,不論是私貿船還是倭寇船都予以緝拿。
換而言之,只要信長嚮明廷遞交國書,並且稱臣納貢,重開堪合貿易就是十拿九穩的事。
只是,我有點懷疑,信長會不會願意嚮明廷稱臣納貢?以他的性格,恐怕很有一些難度。當初足利義滿的兒足利義持,就是不願和他老爹一樣稱臣,從而放棄了勘合貿易的巨大利潤。還有信長的後繼者猴,那是自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被大明封為日本國王,居然氣得跳腳,而且還想著佔領朝鮮和大明。
果然,聽了我的提議,信長沉吟了片刻,就揮手讓我和林秀貞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