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張牧忽然若有所思的停了下來。
片刻之後,便見他眼神忽然一亮的急聲道:
“等等……咱們完全不用急著和張衛平掰扯清楚。”
楊光聞言頓時一臉疑惑,畢竟張衛平的言論雖然有些扯淡,但是如果任由其發酵的話,對《調音師》的票房還是有影響的。
張牧卻笑得很開心道:
“既然這回張大喇叭主動拉我們上車了,那麼什麼時候下車可就由不得他了。”
說罷迎著楊光那疑惑的眼神,張牧當即便將腦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其實計劃很簡單,就是藉著這個機會單方面與《十面埋伏》繫結宣傳。
簡而言之就兩字——碰瓷!
畢竟無論是電影熱度還是媒體資源,《調音師》都無法和《十面埋伏》相比。
所以按照常規的辦法和張衛平打口水仗,對牧野影視來說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
在聽完張牧的計劃之後,楊光不由意味深長的看了張牧一眼,然後什麼都沒說的便離去幹活了。
倒是讓張牧一頭霧水,不知道他是幾個意思,
不過張牧這辦法也確實好用,當日楊光便主動接受了幾家媒體的採訪,對於有關張衛平的話題也毫不迴避。
只是無論楊光前面怎麼諷刺張衛平,等到最後總會將《調音師》與《十面埋伏》拿出來對比一番。
除此之外,楊光甚至推翻了自家原來的宣傳文案,在新的宣傳文案裡總是有意無意的提起《十面埋伏》。
這樣一來,雖然圈裡人都知道《調音師》和《十面埋伏》這樣大片不是一個級別的,但是公眾不知道呀!
同時牧野影視不斷的讓《調音師》和《十面埋伏》一起出現在大眾面前,不停地加深這個印象了。
那麼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大眾在心裡便會下意識的將《調音師》當做是和《十面埋伏》一樣的大片。
在心理學上,這種認知偏見現象叫作“真相錯覺效應”,也有人稱之為“戈培爾效應”。
根據聽到某些事情的頻率來判斷事物真實性,是我們大腦的策略,也是大腦偷懶的一種方式。
畢竟人腦每天要處理那麼多資訊,如果不懂得偷懶,豈不是爆炸了?
而這種方式,就會形成這樣的真相錯覺效應。
其本意是指:重複出現讓我們接觸到的資訊,會讓我們信以為真。
如我們平常生活中聽到的什麼:
“人腦只有10%被開發”
“魚的記憶只有7秒”
“徳國的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