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忘掉某些不愉快的記憶之後,張牧便繼續看著報告。
隨後,當他看見《筆仙》的海外銷售成績時,頓時不由吃驚的瞪大了雙眼。
見此情形,楊光這才忍不住露出一絲得意的微笑。
雖然最近牧野唱片勢頭看似發展的極好,但是楊光心裡清楚,這裡面大多都是張牧的功勞。
他在公司裡面的作用,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個大管家罷了。
作為一個年紀輕輕就身居跨國公司高管的他來說,自然不願意就這樣碌碌無為。
所以這段時間他除了打理唱片公司的業務之外,也一直在操心著《筆仙》的海外銷售。
為此他不惜透過以前在索尼的人脈,繞了不少圈子才讓《筆仙》在扶桑上映,雖然是以被東寶映畫買斷的形式。
畢竟除非電影有當地強力的電影公司參與,否則國外電影幾乎不可能在扶桑獲得分成待遇。
不過即便如此,楊光能做到這一點也極為不易了。
要知道張牧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既沒有什麼光鮮亮麗的履歷,《筆仙》也是他的第一部電影。
故此即便《筆仙》的觀影效果不錯,但是楊光最初聯絡的幾家扶桑電影公司卻依然猶豫不定。
若非東寶見年初在扶桑上映的那部《咒怨》票房不錯,有心想試一試,否則《筆仙》基本上沒可能登入扶桑院線。
而棒子那邊也是如此,棒子國在六月的時候上映了一部恐怖片《薔薇,紅蓮》,反響相當不錯。
於是棒子國的CJ娛樂,見國內恐怖片的氛圍正熱,這才決定買斷《筆仙》回國放映。
而在聽完楊光的講述之後,張牧這才知道原來棒子和扶桑的電影分賬模式,竟然完全不同。
在扶桑大多數電影票房收入的50%,都會被影院和“製作委員會”提取,剩下的才是製作方的。
這剩下部分的票房,在扶桑則被稱之為“配給收入”。
相比於扶桑,國內的票房分賬比例要低一點,大概只有43%左右。
不過棒子國的電影分賬模式,和華夏與扶桑又完全不同。
首先棒子國電影票房的計算方式,不是用金額,而是用人次。
因為棒子國各大影院都實施統一的電影票價,換算成人民幣大概就是40元/人次。
所以用電影的觀影人次乘以40元/人次,便能得到大概的票房收入。
以棒子國年初的那部《薔薇,紅蓮》為例,它的總票房為314萬6217觀影人次,所以換算一下便可以得知,這部電影的票房收入大概是1.2億元人民幣。
並且棒子國政府向來大力扶持影視行業,所以電影的票房收入政府不會抽成,而是由影院和製片方相互分享。
至於其中比例,常常是在六四分成和五五分成之間浮動。具體如何,便要看製片方和影院的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