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李景隆,在徐州。
沒錯,雖然當初在濟南又吃了一次敗仗後,他是準備直接逃回金陵的,畢竟朱棣在他心裡已經成了無法戰勝的陰影,別說身邊這點殘兵敗將了,就算再給他五十萬大軍,他也沒有了當初出征時的信心滿滿,因為當他不止一次夢到過這種可能,卻連在夢裡都沒贏過。
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什麼好說的,逃吧那就。
可逃到徐州後,李景隆就不走了。
他沒法走了。
前前後後八十萬大軍吶...朝廷掏空了家底給他去打燕王,當初朝堂上戶部和兵部的官員都差點掐著脖子對罵了,還是陛下下了旨意才讓戶部掏出來了銀子,如今幾場敗仗下來,身邊攏共就剩下了不到十萬兵力,他有什麼臉回金陵?回去給陛下交代?
回去不被他孃的砍頭都沒有天理了。
是人就都會怕死,從李景隆這幾次逃這麼快能看出來,他比一般人更怕死,所以當他到了徐州以後,這腳是怎麼也邁不動了,他提心吊膽地琢磨了好幾天,想著還是先收攏了殘兵再說,派人打聽清楚,得知燕軍圍了濟南城之後,他立馬意識到這是個重整兵力的大好機會,於是立即傳令郭英、平安、吳傑等將領,讓他們趁著燕軍視線全被濟南吸引過去的時候帶兵南下,聽候調遣。
按道理說這想法確實也沒錯,但奈何這位仁兄在徐州等了個把月,沒等到來會合的大軍不說,還差點給那些傳令兵帶回的訊息氣得翻了白眼。
離得最近的平安算是最不給面子的一個,直接把令箭扔到了他的傳令兵臉上,硬生生轟出了中軍大帳,聽說這個逃跑主帥還有臉要他去聽候差遣,郭英怒不可遏,轉頭就開始寫起了請罪兼告狀的奏摺,要知道自古出征能寫奏摺的也就主帥和監軍,郭英一個將領把他李景隆的活兒給搶了,儼然是真的全當他這個主帥死在了白溝河,半點情面都不想給他留。
稍遠一點,在真定的郭英和吳傑相比之下就要給面子多了,見了軍令哼哼哈哈地答應下來,但不管傳令兵怎麼催就是不挪窩,兩個人窩在真定不斷帶兵襲擾燕軍糧道抄燕軍後路,簡直成了游擊隊,根本沒有一丁點兒要來拜見主帥的意思。
其他各路將領也是大體相似,脾氣暴躁點資格老一點的一點好臉色都不給,年輕些的就找些稀奇古怪的理由,反正就是不來,於是堂堂朝廷討逆大將軍、曹國公李景隆還沒被金陵城裡的朱允炆追究責任,就被自己麾下的將領們給拋棄了,朝廷的大軍散落各地,沒有一點要聚起來的動作。
這麼一看濟南三個月不見援兵也不是什麼不能理解的事情。
於是李景隆就這般一個人在徐州尷尬著,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總這麼一直待著確實不像話,可要他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去和朱棣再打一場又實在沒有勇氣,而且冷靜下來金陵也不敢回了,生怕一回去就被送上菜市場的刑臺,李景隆就這樣在徐州又彷徨了個把月,在濟南圍城整整兩個月後才寫下了一封密信,把白溝河戰敗的原因用春秋筆法全推諉到別人身上,又在密信裡情真意切地求黃子澄黃大人再拉自己一把,這才讓人把信送去了金陵,一直惶恐不安地等訊息等到今日。
算一算時間,密信也該到金陵了,在李景隆心裡能替他瞞下鄭村壩一戰的黃大人手眼通天,就算現在場面也實在太難看了點,也未必不能再來一出奇跡。
只能說李景隆打仗不樂觀,這時候倒是樂觀了起來,只是這種自我欺騙還沒持續多少天,就傳來了濟南圍城已解,燕王收兵北歸的訊息,李景隆當時還在巡營,聽了這訊息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眼睛眨了眨後大驚失色翻身落馬,就此一病不起。
沒什麼好說的了,如果鐵鉉盛庸沒守住濟南,他李景隆還有活下去的機會,可偏偏濟南居然守住了!用那點殘兵敗將抵住了他李景隆幾十萬兵力都沒打過的燕王!
人不怕廢物,就怕和人比,一旦這個訊息傳回金陵,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那真是閉著眼睛都能想出來的結局。
已經結束了...
……
收到李景隆密信的時候,李景隆眼中手眼通天的黃子澄正在官署裡處理公務,躋身成為這個帝國的執韁者之一已經快兩年了,這些一開始做起來艱澀無比的事情,現在也越來越得心應手起來。